1. 宋元海洋知识中的海与洋
郑和七下西洋,头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一次出行2万多人,还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
南宋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 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阅读答案
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从唐朝后期到宋朝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内部乃至全球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导致路上丝绸之路被长期阻断,迫使丝绸之路从陆地向海洋转移,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3. 宋元时期海运的是什么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区别 (1)规模庞大。据《元史》记载,元朝海外贸易在亚非欧各国大规模开展,与蒙元通商的国家地区多达两百多个。 (2)海运更远。据《岛夷志略》一书记载,中国商船最远到达了今天的埃及。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经过秦汉、三国、隋唐等朝代的努力耕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指南针的应用,加之西北陆路受阻,东南沿海的外贸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北宋政府,由于连年战争,几乎是逢战必败,败而赔款。为了满足大量岁币和皇室贵族奢靡生活的的需要,北宋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重视海外贸易。早在宋太祖时期,就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此后,北宋政府陆续在杭州、泉州等地设置市舶司。市舶司的长官最初多由知州兼任。宋神宗时期,改设专职人员管理,称为提举市舶司,主要职责是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 为了招徕外商,宋太宗曾派出内侍,携带诏书、金帛往南海诸国拜访,为海外贸易搭建商业平台,主动购买南海诸国的香料、药材、珍珠等物资,外商也从中国购回丝绸、陶瓷、茶叶等货物,经阿拉伯,远销亚欧等地。到了南宋时期,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有限的耕地,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膨胀的国防开支,迫使南宋更加重视海外贸易,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据《宋史会要辑稿》)。外贸的关税已经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传统的抑商政策进一步放松,政府高层追求更加务实的经济效益。为此,南宋政府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开辟了不少类似今天的经济特区,如明州、泉州、温州等地区,还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使得许多商人也积极投身于招商引资中来,为了吸引外商,凡市舶纲首(有点像开发区的招商办和企业家领袖)能招诱舶货,抽解物货,累价及5万贯、十万贯的,可以补官。同时还在这些经济特区中开设了外贸酒店等配套设施,并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由于两宋政府大力鼓励海外贸易、加上当时造船业的发达、指南针的使用等有利条件,两宋对外贸易取得前所未有的繁荣,表现为:(1)联系更广。据《诸蕃图》、《诸蕃志》、《岭外代答》等史书记载,宋代与中南半岛、南海诸国、大食诸国、西亚诸国、东非等地的贸易比前代更为频繁,高丽和日本都辟有专门对宋贸易的港口。(2)规模更大。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3)种类数量更多。 元统一全国后,为了保证大都的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需要,在利用陆路、运河之外,又开辟了海运线路,由于海运比陆运、河运省时省力,加上处于政治上控制东南地区,后来慢慢形成了漕运以航海为主、内河运输为辅的格局。元武宗曾经说过,“海道里取官粮交运将大都里来的,最打紧的勾当”(据《元典章》)。故有“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盛况(据《元史》)。除了政府的重视之外,元朝继续延续两宋做法: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采取农商并重政策等,元朝对外贸易也取得巨大成绩,表现为:(1)规模庞大。据《元史》记载,元朝海外贸易在亚非欧各国大规模开展,与蒙元通商的国家地区多达两百多个。(2)海运更远。据《岛夷志略》一书记载,中国商船最远到达了今天的埃及。 综上所述,政策、航海技术、当时国内经济发展程度、招商引资技巧等是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希望对今天中国深化对外开放有所借鉴。
4. 宋元明清以后,因海洋贸易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
宋朝时,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非常繁荣,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泉州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世界上重要的商贸港口。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波斯湾及东非沿岸国家或地区都有贸易往来。
于此可见,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
5. 宋元时期海上事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最兴盛在宋元两代。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唐代中期以前为形成时期,隋唐以前,海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二是唐中晚期是转型时期;三是宋元两代为极盛时期。四是明朝时期为衰落期。宋代 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加上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热忱,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 。据文献记载,在宋元符年间(1098年~1100年),中国海船已经用罗针导航,到了明代海船普遍用罗针导航;当时掌管船只航行方向的舟师都备有秘密的海道针经,详细列出从广州或泉州往返西洋各地的针路。宋朝先後在广州、杭州、宁波、泉州、胶州、嘉兴府(秀州)华亭县(今松江)、镇江府、苏州、温州、江阴、海盐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中广州为当时的第一大港,泉州在南宋后期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之一、东方第一大港。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占城、真腊、三佛齐、吉兰丹、渤泥、巴林冯、兰无里、底切、三屿、大食、大秦、波斯、白达、麻嘉、伊禄、故临、细兰、登流眉、中理、蒲哩鲁、遏根陀国、斯伽里野、木兰皮等总计五十八个国。 出现了《岭外代答》、《诸蕃志》,记载与中国通商国家情况的专著。泉州的海外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唐宋之交,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转到南方,东南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宋朝有 三大对外贸易主港,分别为广州,宁波,泉州。港口的地理便利因素对海外客商很重要,北边日本和朝鲜半岛客商希望宋朝主港口尽量靠北,而贸易量更大的阿拉伯 世界和南海诸国则希望港口尽量靠南,两股方向的合力点便平衡在当时地处在南北海岸中点的泉州,正是这一南北两面辐射的地理优势使得泉州在设立市舶司(1087年)正式开港后,迅速先超越明州港(宁波),后追平广州并在南宋晚期反超,成为第一大港。元代 元世祖忽 必烈在位时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和失败,因而先后进行了四次海禁。第一次“海禁”发生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年初。第一次海禁从公元1292年到 1294止。第二次海禁1303至1308年止。第三次海禁从1311年到1314年止。第四次海禁从1320年到1322年结束。1322年复置泉州、 庆元(宁波)、广州市舶提举司,之後不再禁海。中国大航海家汪大渊,由泉州港出海航海远至埃及,著有《岛夷志略》一书,记录所到百国。6. 宋代海洋文化
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对中国自先秦至近代的古代海洋文学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开启历史文化视野下古代海洋文学活动的观察之门,把占代海洋文学现象置于广袤漫长时空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之下,深刻剖析中国占代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概括了其五个鲜明而独特的不同历史时代特征:天问、觉醒、狂飙、超迈、惊世,回溯伟大的古代海洋文明。《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还选择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及其规律和大陆、海洋两大文化圈构建的华夏文化等文章,附录在书最后,以供读者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发展的脉搏。“这部书应当是第一部中国海洋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