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生物现场采样(海洋生物现场采样流程图)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26 15:08   点击:258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生物现场采样流程图

江河底泥采样可在水文站水文断面同推移质、悬移质测验结合进行。取样点应中泓密,两侧疏。取样次数以能控制河道断面冲淤变化过程为原则,枯水期应多于平水期和洪水期。在进行水体污染调查时,为了全面了解水体污染状况及其变化,在污染源上游和远离污染源的河道分别设置对照断面、污染断面和净化断面。各断面上的采样点和采样次数取决于断面宽度和污染状况。小河或污染较轻的河道可以少些,大河和污染较重的河道则应多些,以能查清底泥的迁移状况和污染物积累变化过程为原则。

海洋底泥采样一般与海洋地质调查或海洋综合调查结合进行。采样点的布设随海洋调查的方式(路线采样,面积采样)而异。采样方法有表层采样、拖网采样和柱状采样。小比例尺基础调查主要用表层采样和柱状采样。

湖泊(或水库)的底泥采样,一般仿照海洋底泥采样方式。在进、出湖泊的水道上应设置控制断面进行采样。在废水进入湖泊的主要入口附近,须增加采样点和采样次数。

2. 海洋生物展示

海洋生物种类

我国管辖海域已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

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中提出,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二、海洋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3. 海洋生物调查采样方法

海底锰结核是由英国人最早发现的。1873年2月18日,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来到加那利群岛西南约300千米的海面进行海底取样研究

4. 海洋生物现场采样流程图解

海藻样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首先,在海岸线上寻找海藻,一般在潮汐线以下的泥滩和岩石上有较多的海藻生长。其次,可以使用专业的采样器具(如海藻铲或海藻钳)将海藻样本从水中或海底中取出。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渔港或海洋研究机构获取海藻样本。海藻样本的获取对于海洋科研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理生态特征和遗传信息可以帮助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如何对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样本采集?

1、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留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天然的本底,保护海洋原始的面貌和状态,保护物种原有特性不至丧失。

2、污水排放治理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会带给海洋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质,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要想改善海洋环境,必须重视排放问题。

3、禁止对海洋的过度开发

填海造陆、能源开采等过度开发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面临灭绝的威胁,滥捕滥杀也会造成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4、发展海洋科学与技术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为保护海洋生物提供技术支持。

5、减少噪音污染

据环球网报道,在过去的100年里,海洋噪音越来越严重,螺旋桨、声纳等在海洋中产生了各种噪音,这些噪音已干扰到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因此,要“静”化海洋,降低对海洋生物的有害影响。

6、保护地球整体生态环境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溶于海水后会形成碳酸,使海水的pH值(酸碱度)下降,出现海洋酸化的现象。据《科技日报》报道,海洋酸化会影响珊瑚、贝类等钙化生物的正常生长,“腐蚀”它们的碳酸钙外壳,甚至对它们造成致命的影响,进而破坏整个食物链,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

7、加强立法和海洋保护教育

制定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和保护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保证海洋治理有理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

6. 海洋生物调查样品采集方法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9日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任务,抵达深圳补给。本航次中,我国首次实现了缆控式和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深海交汇拍摄,不同类型装备协同作业,同时对南海一冷泉区进行了精细调查,取得了大量生物样品。

亮点一:水下机器人深海“约会”

在1000多米深的黑暗海底,一个根据预编程自主航行的机器人穿梭而过,能用另外一个机器人在海底准确找到它并跟踪拍摄吗?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做到了!

7月26日,“科学”号搭载的缆控式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与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在南海北部实现深海交汇拍摄,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上述两类水下机器人交汇拍摄。

航次技术首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说,虽然看上去是一次简单拍摄,但里面蕴含了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非常令人兴奋。

李硕介绍,“探索”号是自治式水下机器人,下水后根据预编程自主航行。在本潜次中,它保持距海底5米进行光学拍照。要实现这两类水下机器人交汇拍摄,“探索”号稳定性和可靠性要非常高,航行位置和姿态控制要非常精准,导航定位能力要非常强,这样才能克服海底洋流和复杂地形影响,按照预设路径和时间出现在预定位置。

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松说,要实现交汇拍摄,还需要母船和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的精准配合。由于“发现”号和母船之间有一根缆相连,因此母船要有非常精准的动力定位能力,同时“发现”号要具备精准导航定位能力,准时准确出现在相应位置,捕捉并跟踪拍摄“探索”号。

“两种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和母船由三个不同团队操控,这次交汇拍摄体现了三个团队高水平的操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李硕说。

亮点二:不同类型探测装备协同“作战”

航次第二航段开始后,科考队员率先将“探索”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布放到海水中,它随即开始进行大范围地形扫描和拍照。

基于“探索”号探测资料,科考队员选择了最想要调查的区域,连夜将“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布放到水中。

在“发现”号即将结束作业时,科考队员又将深海着陆器布放到海底。“发现”号准确找到着陆器位置,将其移动到科学家最想观测位置。深海着陆器将拍摄冷泉区生物三个月的生活习性和变化。

这只是“科学”号搭载的系列海洋探测装备协同作业一个缩影。本航次中,还实现了高通量深海海水采集及分级过滤系统、海洋生物光学剖面测量系统和船舶自身海洋探测装备的协同作业。科考队员在本航次还布放了12台水下滑翔机,开展组网同步观测,可测得流体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数据和资料。

孙松说,此次利用“科学”号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系列海洋探测装备开展协同作业,提高的不仅是科考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决海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亮点三:探秘南海冷泉“海怪”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在深海的冷泉区,这里漆黑、高压,到处都是甲烷等化学物质,但却有非常繁茂的生物生存,这让科学家非常感兴趣。

冷泉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含有硫化氢、甲烷及其他富碳氢化合物的流体的渗漏活动,这些流体与海底温度相近。1983年美国科学家查理斯首次在墨西哥湾佛罗里达陡崖发现冷泉,之后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有关冷泉的报道,现已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底发现上千个活动冷泉。

在本航次中,“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南海一冷泉区采集到了100多只白色的潜铠虾、棕色的贻贝和少量阿尔文虾等,有些生物到船上还活着,这让科学家非常兴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维说,冷泉区生物和常见的近海生物有很大区别,它们生活在海底,没有光,所以眼睛都退化了。同时,它们身上或者体内都附着了很多微生物,它们就依靠食用这些微生物而生存,而这些微生物是依靠甲烷等化能而生存。

“我们将用这些生物样品开展极端环境下生物进化与演变、生物多样性、基因测序,以及冷泉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蒋维说。

7. 海洋生物标本展示

标本的制作需要根据具体的标本类型而定。以下是几种不同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

1. 带柄标本制作:取一株健康的植物,把它的根、茎、叶分离出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处理。具体来说,根部和茎部需要被切成某种标准长度,叶片需要被剪成适当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在白纸张上,适当摆放并固定,用透明胶带把它们固定在标本纸上,并在底部正中央贴上标签。

2. 无柄标本制作:这种标本可以是单独的花朵、果实、种子等结构。首先选取一个健康的植物结构,用稍微湿润的白纸张把它包裹在外面,并使其处于合适的角度和位置上以展示最重要的特征;然后将其放在标本纸上,固定并贴上标签。

3. 昆虫标本制作:首先使用一些杀虫剂将昆虫的身体麻痹。然后通过微型镊子和其他工具,轻轻地放置和调整昆虫的体部和附肢,以展示它们最重要的特征。等到昆虫的身体完全干燥后,把它固定在标本纸上并贴上标签。

注意,制作标本时需要工具和材料,包括胶带、白色纸张、标本纸、微型镊子等。标本正确的制作方式可以增加标本的保存时间,让您的标本更长时间地发挥它们的功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