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卫星全球海洋观测中心(卫星全球海洋观测中心官网)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24 09:43   点击:13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卫星全球海洋观测中心官网

政府组织:国家海洋局系统,其下有北、东、南三大海区分局,一、二、三三个海洋研究所,加上各级政府下属的海洋管理部门。这些政府部门的特点就是偏重法规和行政上的管理,公务及科研任务为主,具体的保护工作他们并不参与,宏观上的指导更多。

事业单位:各沿海地区政府都设有下属的海洋环境单位,例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台、海洋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所和各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也基本上与政府部门相同,但工作细致一些,直接面对海洋。

另外还有中科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各海洋大学等主要以科研、教学为目的的单位。

2. 卫星全球海洋观测中心官网查询

海水温度

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

海水温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热力状况的一个物理量,海洋学上一般以摄氏度(℃)表示,测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海水温度体现了海水的热状况。太阳辐射和海洋大气热交换是影响海水温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海流对局部海区海水的温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在开阔海洋中,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在近岸地区,因受海流等的影响,等温线向南北方向移动。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随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分布规律

1、表层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1)海水表面平均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特点:海水表面温度受季节影响、纬度制约以及洋流性质的影响。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从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

影响因素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3. 海洋 卫星

都不确切,因为terra和aqua是eos(earthobservationsystem)地球观测系统中的两颗星,其上搭载的探测器兼有对气象要素和海洋要素观测的能力。所以不能单纯的把它归为气象卫星或是海洋卫星。

4. 国家海洋卫星

2011年成功发射的海洋二号卫星,是一颗卫星

2011年8月16日6时57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卫星送入太空。

“海洋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监测手段,可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报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卫星遥感信息。

5. 海洋观测卫星发展

该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例如测绘,气象,土地、地质、林业、农业、水利. 等等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测绘类,其中测绘类共3个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测绘类专业中排名第3,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121位。

截止到 2013年12月24日,118145位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947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2957元,0-2年工资3656元,10年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4627元,6-7年工资7936元,8-10年工资8724元。

6. 海洋卫星数据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共发射四颗海洋水色卫星,分行别是海洋一号A,海洋一号B,海洋一号C,海洋一号D。

7. 卫星全球海洋观测中心官网首页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8. 全球卫星观测系统

世界上一共有四种卫星导航系统 。

1、美国的GPS卫星定位系统

2、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

3、俄罗斯的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定位系统

4、中国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9.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宫二号(Tiangong 2),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天宫二号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主要飞行器之一,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发射运行

发射准备

2016年7月7日,天宫二号从北京启运。

2016年7月9日,天宫二号完成了出厂前的研制工作,经铁路运输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2016年8月6号,发射天宫二号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抵达东风场区。

2016年9月9号,天宫二号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2016年9月14日,天宫二号发射火箭完成长征二号FT2火箭的推进剂加注工作。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6年9月16日,天宫二号实施两次轨道控制,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神十一对接

2016年10月19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神十一航天员入驻。

2016年10月23日,天宫二号释放伴随卫星。

2016年11月17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实施分离,完成快速变轨控制验证试验。

天舟对接

2017年4月22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对接任务,形成组合体。

2017年4月27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工作。

2017年6月19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完成绕飞以及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工作。

2017年6月21日,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组合体分离。

2017年9月1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任务。

完成使命

2019年7月16日,天宫二号终止数据服务 。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飞行任务

天宫二号相关飞行任务,超期服役200多天,天宫二号正式“退休”。

飞行程序

神舟十一号对接

1、天宫二号发射后,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的初始轨道。

2、变轨进入到高度约380千米的运行轨道。

3、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后,在天空二号驻留30天,加上独立飞行3天,总飞行时间33天。

4、与神舟十一号脱离,天宫二号恢复至长期运行轨道,转入独立运行模式,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天舟一号对接

1、通过两天的时间与天舟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两个月的在轨飞行,完成各项任务。

2、天舟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在另一侧与其进行对接,完成绕飞实验。

3、组合体再次分离,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独立运行

1、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主要任务

天宫二号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

2、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运营关键技术。

10. 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网站

应该是“卫星只能照相”、“没有实时监控的卫星”。

从太空向地球“望去”,热点地区不多也很渺小,照相就可以满足监控要求了。在卫星飞过茫茫大海、沙漠时,也没必要实时监控的。

卫星储存电能有限,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能力有限,不足以满足实时监控并将信号发回所消耗电能的。而且,星上其他电子、电器,也要消耗电能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