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浅水区鱼类图片(海洋浅水区一般多深)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24 07:31   点击:11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浅水区一般多深

浅海鱼种类很多,典型有比目鱼和黄花鱼、石斑鱼等都属于浅海鱼类。

1、 比目鱼: 比目鱼也叫鲽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2、黄花鱼: 黄花鱼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

3、石斑鱼: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鱼类的总称,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棘鳍总目、鲈形目、鲈亚目、鮨科,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及南海海域 。

4、带鱼: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

5、燕鱼: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红海、东至澳大利亚、北至日本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其多生活于常在海面漂浮物下。

2. 海洋浅水区鱼类

一、麦穗鱼

野外地区的江河、湖泊、池塘的浅水区十分常见,食性较杂,主要以水里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

二、餐条

餐条,学名鲦鱼的小型鱼种,群居型小杂鱼。体长一般不超过十六、七厘米,嘴微翘,鳞极细,全身银白色。淡水中比较常见,一般多以藻类、高等植物的碎屑作为主要食物,当然也吃水下的小螺、小贝等甲壳动物和昆虫。

三、鳑鲏

鳑鲏,色泽鲜艳,模样好看,是常见的一种淡水小型鱼类,一般体长40~50毫米。鳑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尤其喜欢在水草丛密的浅水处扎堆群居。鳑鲏主要以硅藻及其他藻类、碎屑作为是食物,但也吃一些浮游生物和小型甲壳动物。

四、马口鱼

马口鱼也叫桃花鱼,在我国的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主要生活在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较为常见。

五、食蚊鱼

食蚊鱼又称柳条鱼,是我国自北美引进本土的外来鱼种。最初是为了治理本土蚊虫灾害大量放养,如今因为适应性强又缺乏敌人,对本土水域的小型鱼种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性。食蚊鱼的天性凶猛,尤其雄鱼极具攻击性,经常攻击其他鱼类,不仅撕扯它们的鳍,还会杀死体型相当的本地鱼。

六、银飘鱼

银飘鱼是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不论静水、流水都能生活,喜欢漂泊于浅水地区,行动迅速,经常成群地在水面上来往漂游,故有飘鱼之称。在我国的分布极广,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它

七、四川华鳊

四川华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的特有物种,体型小,一般为6厘米-10厘米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钓鱼的钓友们可能会经常遇到。

八、泥鳅

泥鳅,南方人都知道的小杂鱼,夏天十分嚣张,拿红虫、蚯蚓做饵往水里一丢基本都能钓到这玩意。主要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

九、鲫鱼

野外的鲫鱼和坑塘的鲫鱼虽然是同一品种,但吃的东西可不一样,因此野外的鲫鱼个子一般很小。尤其是鲫鱼繁殖期刚过没多久,一大批的小鲫鱼在水中嗷嗷待辅,此时钓友们钓鱼基本都能遇到小鲫鱼闹窝。

3. 浅水区的海洋动物

春季钓鱼,一直都有春季钓浅的说法,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鱼儿要产卵,产卵肯定是到浅一点、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鱼儿产卵就要补充能量,而浅水区的食物必然多于深水区,除非你人为地往深水丢两百斤窝料。

到了春季,特别是惊蛰过后,温度就明显上来了,鱼儿们比人更敏感温度的变化,温度一高肯定会开始活跃起来,渐渐地从深水往浅水转移,包括一些大鱼、凶猛型的鱼类,也会开始活动、觅食。有人说浅水没有大鱼,这是错误的,至少在春季的时候,鱼儿们反而更喜欢待在浅水。去年开春时我就经常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大鲤鱼在一个水深只有一米多的大洄湾嬉戏,早上比较安静的时候甚至会靠到岸边一两米的草丛里。

春天是因为产卵要靠近浅水,其他季节不产卵鱼也喜欢靠近浅水,毕竟浅水食物多,咱们平常见得少只是岸边太嘈杂,鱼感到不安全。

4. 浅海区的范围水深约多少宽度约多少

中国浅海总面积27,000,000平方公里。

浅海就是水深小于500米的区域。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即大陆架。其平均宽度75公里。深度从数十米到几百米不等,平均130米左右,总面积27,000,000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7.6%。由于浅海带始终处于海水面以下,水动力条件较弱。波浪影响地区主要是大陆架上部。潮流和洋流可影响整个大陆架,但流速较低,主要起搬运作用。由于有大量经由河流等外动力搬运来的沉积物质和海蚀作用剥蚀下来的物质,浅海带沉积物来源十分丰富,加上浅海带生物丰富,浅海成了最重要的沉积场所。在温暖、清洁、盐度正常的浅水环境,发育有珊瑚礁。

5. 海水浅水区都是什么鱼

海豚不在海底生活,在海面至浅海生活。不过海豚的潜水能力也算是很不错的。

海豚是一大类中小型齿鲸的总称。海豚的种类不同潜水能力也不同。

最小的海豚是鼠海豚,下潜深度可达180米,闭气时间约10分钟;

斑纹海豚可下潜至200米,闭气时间在12分钟左右;

瓶鼻海豚则可潜至500多米,闭气达15-25分钟,算是海豚中的优秀运动员。

最大型的海豚是虎鲸。虎鲸最大潜水深度为260米,闭气时间在15分钟左右。

不过,海豚能潜到这么深的海水中,并不是说海豚就在这个深度生活。海豚是浅水生物,是靠肺直接呼吸空气的,如果潜得太深、时间太长,就不能及时到水面呼吸了。所以,海豚通常在海面附近活动和觅食,最多也就潜到30~40米的水中。

6. 海洋浅水区和深水区的划分

东西最宽为2,400公里(1,490哩),南北为1,600公里(990哩)。连接白令海与北极海的海峡(西经169度零分,北纬65度30分),并在亚洲和北美洲大陆距离最近处将之分隔。平均深度约30∼50公尺(98∼164呎),最狭处约85公里(53哩);峡内岛屿罗列,包括代奥米德群岛(Diomede Islands,约16平方公里〔6平方哩〕)及海峡南边的圣劳伦斯岛(约2,560平方公里〔1,000平方哩〕)。美苏国界在此穿过。俄语作Beringovo More。白令海是太平洋沿岸最北的边缘海,介于51°22′E、66°31′N之间,海区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岛与太平洋相联。  位于太平洋最北端的水域。它将亚洲大陆(西伯利亚东北部)与北美洲大陆(阿拉斯加)分隔开。面积2,304,000平方公里(890,000平方哩),并经白令海峡连接北极海。美俄国界即在白令海和白令海峡上。   白令海大致呈三角形,顶端向北,底部为由阿拉斯加半岛与阿留申群岛连接的1,600公里(1,100哩)的长弧所形成。这些岛屿属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部分。东西最宽为2,400公里(1,490哩),南北为1,600公里(990哩)。海中岛屿很多,有阿留申群岛、努尼瓦克岛(Nunivak)、圣劳伦斯岛、纳尔逊岛(Nelson)和卡拉京岛(Karagin)。白令海可分为大小几乎相等的两部分。沿东、北部大陆棚、岛棚伸展的浅海平原水深约在150公尺(500呎)。西南海域较深的平原平均水深3,700~4,000公尺(12,000~13,000呎)。   东部和北部属副极地气候,冬季气温-35 ~-45℃(-31~-49℉)。风强,时有暴风雪。海水几乎全部来自太平洋。水中生物丰富,有鲑、鲱、鱈、鲽、大比目鱼等,极具经济价值。岛屿也是海狗、海獭的滋生地。北部海区海象、海豹、海狮分布在北部区域。1648年俄国探险家杰日尼奥夫(Semyon I. Dezhnyov)率船队首先来此探险。1728年丹麦船长白令(Vitus Bering)航行到此海域,因而以他的姓氏命名。  白令海面积230×106平方千米,海水体积370×104立方千米,平均水深1636米,最大水深4773米。海域北部为宽阔的大陆架,约占总面积44%;中西部深水盆地约占总面积43%;其余是大陆坡。白令海底部沉积层主要由陆源物质组成。在海岸附近,海底覆盖着由砂砾、贝壳等组成的粗砂,离岸渐远逐渐被杂质泥所代替。在深海处由灰绿色粘土泥和冰水沉积的砂砾所覆盖。  白令海区是世界大气系统中最大梯度区之一。海域上空强烈大气活动导致经常天空浓云密布,暴风雪较多。强风激起大浪,常形成高达8—12米的汹猛海涛。海区气温较低,北部终年低于零度,年均温为-8℃,绝对最低温为-44. 7℃。南部、东南部,年均温2—4℃,最高气温为10—11℃。海区降水分布由北向南和自西向东递增。北部受极地气团影响,年降水量约260—380毫米;西南部和东南部受极地海洋气团影响,年降水700毫米。  白令海的海水可较自由地与太平洋温水进行交换,北部与北冰洋冷水相联,故海面水温北低南高。西部受北亚漫长而酷寒的冬季影响,海水降温深度可达150—250米。东部受北太平洋暖水影响,冬不甚寒,夏较温暖。水温的南北差异,加上气流活动影响,促使白令海表层水的物理变化剧烈。冬季水温很低,海区北部冰封千里。夏季最热月份最高水温可达8℃。增温深度可达20—30米,形成浅水温度跃层。夏季海面降雨较多和河水注入,使海区盐度降低,最低盐度可达17‰,从而使20—30米深处出现盐度跃层。两个跃层相结合,使30米以上的表层海水出现密度梯度,构成夏季显著的水文特征。  白令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水产和矿产资源。据统计,鱼类约有300种以上。捕捞对象主要有鲑鱼、比目鱼、绿鳕、海胆等,其中以鲑鱼和蛤科类产量最高。此外,还有珍贵的海洋腽肭兽、海狸、鲸等都很有捕捞价值。按单位面积计,白令海是世界海洋鸟类最多的栖息地,也是世界上大叶藻产量最高的海区。矿产资源以石油蕴藏量较高,而且是一个未开发的矿区之一。  白令海峡最窄处仅35千米,平均水深为45米,使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深层冷水交换受到限制,因此白令海受北冰洋严寒的影响仅限于海峡南端附近海域,从而使白令海区主要受北太平洋海水交换的影响,是典型的太平洋北部边缘海。[编辑本段]相关历史  已有证据表明,最早考察白令海的是俄国哥萨克人S·迭日涅夫。据报告,1648年,迭日程夫和一个小队从东西伯利亚海的科雷马河河口出发,向东航行,绕过东角(迭日涅夫角),经过白令海峡,驶进白令海,并向西到楚科奇半岛南端的阿纳德尔河口。当然,白令海是以丹麦航海探险家v.白令的名字命名的。在1724-1749年的北方大考察时,他在俄国海军工作。1728年,白令离开了他在鄂霍次克海的临时工作区,驶过白令海,往北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南楚科奇海。1778年,J·库克船长乘“决心”号向北航行,通过白令海峡,成为第一个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  白令海是太平洋最北部的一个边缘海。白令海一名最早出现于1778年,是由丹麦航海家维图斯·白令的名字演化来的。维图斯·白令1725~1728年在俄国服役期间,在俄国彼得大帝的授命下,两次来到这个海区,探测亚洲和美洲是否在此相连。第二次出航,白令率30名控测队员到达美洲,在阿拉斯加南部登陆,但返航时所乘“圣彼得号”船不幸触礁沉没,白令和探测队员全部遇难。1778年,英国库克探险队的队员福斯到此海考察,并正式以“白令海”一词命名此海。[编辑本段]地质地形  白令海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浅水区(浅于200米)和深水区(深于200米)两部分,两者的面积几乎相等,浅水区为陆架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陆架宽达640多公里,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4%,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之一。陆架上分布着许多浅于 150米的水下平原。西南部为深达3700~4000米的深水区,其西部有自北向南延伸的奥柳托尔斯基海岭,南部有向北延伸的巴韦尔斯海岭,分别把科曼多尔海盆、巴韦尔斯海盆和阿留申海盆分隔开。浅水区和深水区通过阿留申群岛之间的各海峡与太平洋相通。  海底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物质组成,每年输入的沉积物约有3~4亿吨。沉积物的分布随地形而不同,陆架多砂砾,陆坡多粉砂,深海盆主要为粘土质的硅质软泥,南部海区多含有火山物质。  白令海的海底可分为两个区域。东北半部完全为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之一。离岸最远可伸到643公里。经白令海峡伸向楚科奇海的地区,陆架浅于200米,使流入北极海盆的海水仅限于表层水。第二个区域为西南半部,由深水海盆组成,最大深度为4420米。海盆的海底非常平坦,水深介于3800-3900米之间,且被两支海脊分隔开。奥利伍托斯基海脊,起自北部,贯穿着整个海盆;另一支为独特的拉特岛海脊,起自阿留申岛弧,按逆时针方向盘绕着海盆。这两支海脊把深水区域分隔成东、西两个海盆。在这深海盆内,还有沉淀得很快的沉积海盆;该海盆在玄武基岩上已覆盖着2000~4000米深的沉积物。  白令陆架还从平坦的海底抬升起几个岛屿,有著名的圣劳伦斯岛、努尼瓦克岛和普里比洛夫群岛。陆架的边缘以4°一5°坡度陡峭地下倾。在阿留申岛链的东南角,陆架深深地被白令峡谷所割裂,该峡谷长度超过161公里,宽度在32公里以上,深深地切入,并有50多条支谷。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峡谷了。在峡谷的两侧,到处都有1829米高的谷壁,矗立于平缓倾斜(0.5°)的海底之上。白令陆架的沉积物是由砂和淤积于坡麓的砾石组成。反之,在深海盆却覆盖着硅藻软泥。[编辑本段]气候状况  终年寒冷。年平均气温,南部为2~4℃,北部为-8~-10℃。北部一年中日平均气温在零下和-20℃以下的天数,分别为240天和100天;南部日平均气温在0~-20℃之间的天数为140天。年降水量南多北少,东南部可达1600毫米以上,以降雨为主;北部仅280毫米,主要是降雪。冬季,阿留申低压南移,大部海区为北极冷气团和大陆冷气团所控制,盛行偏北大风,气温剧降。最低气温,北部为-45℃,每月有一半时间为暴风雪天气;南部为-23℃。夏季阿留申低压退向海区东北部,海洋性气团向北移动,海区多偏南风,云雾和降水增多,能见度极差。[编辑本段]水文特征  表层流为气旋型环流。自阿留申群岛之间的各海峡进入白令海的太平洋水,分别形成了阿图海流、塔纳加海流和横向海流。它们自阿留申海脊的北侧向东或东北流,然后转向西北,把大量温暖的太平洋水携带至海区西北部。其中的横向海流流至纳瓦林角近海,又分为两支:向北的一支为劳伦斯海流,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另一支与阿纳德尔海流(来自阿纳德尔湾)相汇合,成为强大的堪察加海流,沿西伯利亚东岸南下。主流经科曼多尔海峡(水深大于4000米)流入太平洋,成为亲潮的源头,支流经海峡汇入白令海的太平洋暖水中,构成了白令海的气旋型环流。在阿拉斯加陆架上向北流动的海流,一部分流入北冰洋;另一部分折向西南。白令海峡西侧,还偶而可见向南的极地海流。环流夏强冬弱,冬季在偏北大风作用下,进入白令海的太平洋水势力减弱,极地流几乎遍及白令海峡和海区的西北部。  水团有表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都源自北太平洋。表层水包括陆架水(水深为100~150米),是太平洋表层水受海区的降水、大陆径流、融冰和结冰、寒冷气候的影响,发生强烈变性形成的。盐度为28.0~33.2‰,温度为-1.6~10℃。夏季,最温暖的低盐水出现在西伯利亚陆架区,因为那里海水稳定成层。中层水位于表层水之下,水深200~400米之间。温度为1~4℃,盐度为33.1~34.0‰。最低温度出现在表层水和中层水之间。因为冬季冷却,对流混合可达200~300米,而夏季海水受热只限于近表层(15~50米),冬季形成的冷水仍残留在表层之下,出现最低温度层──冷中间层。随着冬季的到来,冷中间层得到更新。冷中间层向下,温度、盐度增加,是未变性的太平洋水团。深层水团位于400米以下,温度低于4C,盐度为34.0‰左右。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减低,盐度增大,在3500~4000米深处,温度为1.51±0.2℃,盐度为34.68±0.2‰。  白令海风暴频繁,气候严寒,海面多浮冰,是世界上航海最艰难的海区之一。尤其在北部,冬季被1~2米厚的冰层所覆盖。海冰始于9月,结冰范围以1月为最大,可扩展到200米等深线处,最南可达布里斯托尔湾和堪察加近岸。5月开始融冰,7月除了白令海峡仍有浮冰外,均已无冰。  潮汐类型各地不同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半岛(诺顿湾南岸除外),从阿纳德尔河口到堪察加海岸都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为0.7~5.2米。其中以布里斯托尔湾北岸潮差最大,达8.3米。从阿纳德尔湾到杰日尼奥夫角为正规半日潮,潮差为0.2~3.0米。阿留申群岛和诺顿湾南岸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为1.4~2.0米。白令海峡两岸潮差最小,仅0.2~0.6米。潮流很大,海峡东侧流速可达3米/秒,7、8月要比2、3月大3~4倍。阿留申群岛各海峡有时流速也可达1.5~4米/秒。  白令海的海流是受风的作用而引起的。流入该海的有从阿留申岛链流入的太平洋水。潮流和从江河流入的淡水。深海盆的海流模式主要为气旋式环流。一部分向北经白令海峡流出,另一部分返回流入太平洋。陆架上的海流;除了阿拉斯加近岸外,基本上都受潮汐的作用。许多江河流入的淡水,都向北经白令海峡流入楚科奇海。[编辑本段]资源状况  白令海的海洋生物非常丰富。浮游生物有两个最旺盛的生长季节,一个在春季,另一个在秋季。它们主要以硅藻为主,为食物链提供了基本保证。使白令海成为很有价值的渔场的主要是巨蟹、虾和315种鱼类,尤其是其中的25种鱼类及哺乳类更有经济价值,譬如:虎鲸、白鲸、喙鲸、黑板须鲸、长须鲸、露脊鲸、巨臂鲸和抹香鲸等鲸类都很丰富。不过,受到海洋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鲸已成为地球上的珍稀物种。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等环保组织一直在强烈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法规禁止对鲸的捕杀。虽然日本、挪威等国仍然在有组织地捕捞鲸鱼,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都明确对鲸鱼实施法律保护。普里比洛夫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是海豹的繁殖场,海獭、海狮和海象也众多。  由于冬季强烈的对流混合把丰富的营养盐类带至大洋表层,为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发现浮游植物有163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主要密集于浅海。鱼类很多,据统计有300多种,包括50种深水鱼类。重要的经济鱼类有鲑鱼、鲱鱼、比目鱼、鳕鱼、鲽鱼、鲈鱼等。此外,鲸类众多,海獭、海象、海狮、海豹和北极狐等都属常见。普里比洛夫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更是海熊的繁殖场所。陆架浅海还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及藤壶、海绵、海蠕虫和蟹。北部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的金矿和锡矿都十分丰富,尚有待于开发。[编辑本段]相关资料:白令海海产品正在消失  由于白令海变暖,30年后科迪亚克岛(在阿拉斯加南部)的渔民捕捞的海产品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海产品。渔业生物研究专家MikeLitzow说:“我们真的无法得知将来还可以捕捞什么东西。”Litzow在科迪亚克高等学校内作了题目为“全球变暖对白令海鱼和甲壳类动物产生的影响”的演讲,他描述了全球变暖对阿拉斯加渔业所产生的影响,并说:“白令海正在逐渐消失。”Litzow举例说明海水温度上升是如何促使海洋中的动物发生变化的。地球的其他地方水温上升,比如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导致了光滑粉红虾的移动,现已出现在阿拉斯加河流中。Litzow说,与30年前比较,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白令海渔业的发展,虾业和蟹业接近消失,而鲑鱼和那些生长于海底的鱼迅速发展。至于酸性度,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比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都要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