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馆鳐鱼(海洋馆里的是鳐鱼还是魔鬼鱼)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20 04:43   点击:84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馆里的是鳐鱼还是魔鬼鱼

你说的是鳐鱼、蝠鲼,生活在海里,

2. 海洋馆 鳐鱼

郑州海洋馆位于海洋路和中方园路交叉口,其主体工程有分段式7个场馆,每馆一景。游客可在热带雨林馆欣赏热带淡水观赏鱼,在珊瑚礁馆里观察浅海珊瑚礁鱼,在海洋民俗馆拾贝壳、织渔网。最令人叫绝的是,海底隧道馆有一条长约70米的海底隧道,游客们在海底隧道里行走时,不仅能真切地看到鲨鱼、鳐鱼等大型海洋鱼类在头顶、四周游动,而且能欣赏到大型的“美人鱼”表演。

郑州海洋馆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配置各种海洋生物800多种,今年国庆期间开业。二期工程占地50亩,主要用以驯养鲸、海豚、海象、海狮、企鹅、北极熊等极地海洋动物。二期工程一旦建成,郑州海洋馆将成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最大的、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市内综合性海洋馆。

3. 海洋馆中的鱼

每个海洋馆都不一样的。大型一点的海洋馆会有鲨鱼企鹅什么的海洋动物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3类:

①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

②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

③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分布在海洋中的动物群。海洋的生活条件相对一致,面积广大,动物中除鱼类、鲸类,还有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如头足类和水母等。在深海层,仅发现不依赖浮游生物生存的动物。

4. 海洋馆里面有什么鱼,长相什么样

那里面都是一些深海鱼,景色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好看,我没事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5. 海洋馆的鱼叫什么名字

大连有二个大型海洋馆。一个是位于星海广场的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公园,一个是位于老虎滩的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两处海洋馆里的鱼品种类和观赏都差不多。都有海豚表演的场地。有各色各样的水母,老板鱼,(学名:孔鳐)大白鲨,好多种热带鱼,海龟,海狮,海象,企鹅,白鲸等。

6. 海洋馆里的鱼千奇百怪

周口海洋馆是有着大场馆、灵海豚、潮演出的海洋主题游乐园。整座场馆拥有海底隧道、鲨鱼领地、水母宫、海洋科技体验区、少儿科普教育区、企鹅园、海兽岛、美人鱼欢乐剧场、海豚欢乐剧场、海豹欢乐剧场、鹦鹉欢乐剧场、百鸟乐园、萌宠乐园、儿童欢乐园等24个主题游览区域。海豚表演、海狮表演、美人鱼表演、人鲨共舞等6大表演类节目。

7. 海洋馆的大鱼叫什么

叫蝠鲼,有个俗名叫魔鬼鱼,北京动物园海洋馆里好像有。

中文学名

蝠鲼

拉丁学名

Mobulidae

别称

毯魟、魔鬼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软骨鱼纲

亚纲

板鳃亚纲

燕魟目

鲼科

蝠鲼属

9种

分布区域

暖温带及热带沿大陆及岛屿海区

英文别称

devil rays、flying rays

简介

蝠鲼又名魔鬼鱼,因它们的游姿与夜里飞行的蝙蝠有些相似而得名,是软骨鱼纲、蝠鲼科几种海产属鱼类的统称。蝠鲼的体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体盘一般50~10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8米以上,重达3吨。2008年8月,我国海南的一位渔民就曾捕获了一条1500千克重的超级“魔鬼鱼”。身体扁平,宽大于长,一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胸鳍肥厚如翼状,头前有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尾细长如鞭,有一个小型的背鳍。有些种类的尾部有一个或多个毒刺,口宽大,牙细而多,像铺石一样排列,上、下颌具牙带,但上颌可能没有牙齿,鼻孔位于口前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隅,喷水孔为三角形,较小,位于眼后,距眼有一相当距离,鳃孔宽大,腰带深弧形,正中延长尖突。蝠鲼背面多为黑色或灰蓝色,腹面灰白且散布着零星的深色斑点,体型就像一张巨大的毯子,再加上其身体后部有一条又圆又细的尾巴,就像是一只“海上风筝”。蝠鲼有洄游的习惯,所以人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常年见到它。每年的6~7月,蝠鲼会洄游到福建、浙江沿海。8~9月,它们又会游到黄海,10~11月,就会游回浙江沿海,12月到次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在我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到它们的踪影。

物种学史

蝠鲼的英文名是“manta”,源于西班牙语,意思是“毯子”,可见其体形如何了。由于其在海中优雅飘逸的游姿跟夜空中飞行的蝙蝠很相似,所以中文名为“蝠鲼”。蝠鲼因其长得“异性”,故此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它总会不知所措,它实在很难让人将其与正常的鱼类联想到一起,可是它的祖先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便在海洋中畅游了。约在l亿多年前开始,它们的体形就几乎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就此在海洋中定形了。

形态特征

蝠鲼身体扁平,宽大于长,头宽大平扁,吻端宽而横平,头前有由胸鳍分化出的两个突出的头鳍,位于头的两侧,胸鳍长大肥厚如翼状,它还有一个小型的背鳍,尾细长如鞭。有些种类的尾部有一个或多个毒刺,像铺石一样排列,口宽大,牙细而多,上颌、下颌有牙带,但上颌可能没有牙齿,鼻孔位于口前两侧,喷水孔为三角形,较小,位于眼后,距眼有相当一部分的距离,出水孔开口于口隅。蝠鲼鳃孔宽大,正中延长尖突,腰带呈深弧形;卵胎生,母体子宫壁上有乳头状突起,分泌营养液以滋养发育后期的胎儿。胎儿体盘宽约0.41米,幼体体盘宽约1.44米。仔鱼体盘宽约1.13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辽宁省沿海。国内双吻前口蝠鲼分布于我国各沿海。日本蝠鲼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峡海域。

栖息环境

蝠鲼主要栖居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区域,较少停留或栖息在海底,从离海岸较近的表水层到120米深的海水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6] 。

中国福建、浙江和黄海一带可见某些种类的踪影。因为它们有洄游的习惯,所以在一个地方不会常年见到它们。每年6~7月在福建、浙江沿海,8~9月又到黄海。10~11月再回到浙江沿海,12月到来年2~3月沿原来路线洄游南下

生活习性

蝠鲼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底层的软骨鱼类,被当地人称为“水下魔鬼”,但实际上蝠鲼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经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缓慢地扇动着大翼在海中悠闲游动,并用前鳍和肉角把浮游生物和其它微小的生物拨进它宽大的嘴里。当游泳时,头鳍从下向外卷成角状,向着前方;有时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主要食浮游甲壳动物,其次食成群的小型鱼类。鳃耙多角质化,呈一系列羽状筛板,起滤水留食作用。

虽然像珊瑚三角区这样的珊瑚礁区域仅占全球海洋的极小部分,但它们却是世界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家园,比如这些蝠鲼。蝠鲼是鳐鱼家族中个头最大的成员,它们通常以珊瑚礁周围的生物为食。

蝠鲼最具特色的一个习性就是它那“凌空出世”般的飞跃绝技经科学家观察发现,蝠鲼在跃出海面前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在海中以旋转式的游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时,转速和游速不断加快,直至跃出水面,时而还会伴以漂亮的空翻。最高时,它能跳1.5~2米高,落水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场面优美壮观 。

蝠鲼的滑翔有时是为了独子被欺,有时是受到敌害的追击,有时可能是身上有寄生虫在作怪,它被折磨得受不了。

雌蝠鲼非常爱护自己的独子。它不像别的鱼,一次产卵就有几千几万粒,像翻车鱼,可以说是鱼类中的高产能手,一次产卵可达三亿粒。雌蝠鲼不产卵,它是卵胎生的,这在鱼类中又是少有的事。它每次只生一胎,无怪乎它要宠爱独子了 。

小蝠鲼一生下来就有20千克重,长约1米,不了解这种鱼的人,初见之下还以为是大鱼,其实,它还是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繁殖方式

每年12月到翌年4月间是蝠鲼的繁殖季节。此时热带海域的水温在26~29摄氏度间,蝠鲼开始成群出现在浅海区,通常是几只体型较小的雄性一起尾随在体型稍大的雌性身后,游速比平时略快。经过20~30分钟的追逐后,雌蝠鲼逐渐放慢速度,雄蝠鲼则游到爱人身下,并用胸鳍“爱抚”其身体。完成短暂的交配后,雄性则扬长而去,接下来第二个追求者会重演以上的过程。不过,雌蝠鲼最多只接受两个“意中人”的追求——1~2枚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并孵化出仔鱼,大约13个月后,小蝠鲼会直接从母体中产出,不久就能自由游动,独闯天下了。小蝠鲼5岁时达到性成熟,适龄者便可延续自己的基因:它们的寿命约为20年。

保护级别

2011年蝠鲼已被列入国际公约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国际自然生态保护联盟(IUCN)已将蝠鲼归类为"濒危"物种。曼塔信托基金是一个总部位于英国的慈善机构,致力于蝠鲼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该组织的网站也提供蝠鲼保护和生物学的信息资源[11] 。

201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双吻前口蝠鲼和阿式前口蝠鲼两种前口蝠鲼作为濒危野生动物列入公约附录二。中国作为缔约国,将从2014年9月14日起对以上两种蝠鲼实施保护,对蝠鲼国际贸易进行监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