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倾倒碳封存(海洋碳储存)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19 03:03   点击:15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碳储存

很美好,但美好有前提。这个前提比聚变本身更成问题。更加重要。这就好比一把没有子弹的枪只能拿来当棒槌使一样,并没有什么卵用。可控核聚变比其他能源有几点显著优势:1,产能巨大,核反应进行直接的质能转换,比它高的只有正反物质堙灭了。2,反应物质近乎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海水里就能直接提炼氘,可供人类使用上亿年。这一点最重要,相当于资源无限了。(

核裂变用铀或钚,储量非常少。石油,天然气,深海可燃冰这些都非常有限,200年就能用尽。聚变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无限

)3,清洁无污染,可控核聚变就是人造太阳能。同样也有缺点,或者说尚未攻克的难题:1,能效比无法实现商用。实现可控消耗的能量大于聚变产生的能量。比如用于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就极其耗电。2,材料限制核聚变的反应时间。现在的可控时间也不过是按秒计算。3,理论尚存诸多瓶颈。有些甚至可预见的短期都无望解决。(

高温超导磁约束、激光点火材料问题都是很大的瓶颈

其实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对人类发挥最大功能还有很多周边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他们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聚变本身:

1,储能

典型的就是超级电容或者电池。聚变产生的能量要全面实现利用绝不是仅仅拿来照明的,而是要给你开车、飞船飞行等等,这都需要储存能量,储存高密度的能量。如果电池革命到来,以后手机可能冲一次电是使用终身的,你拿到的新手机极有可能不配充电器了,手机价格可能不按内存大小定价,而是看给你充了多少电。汽车冲一次电开一年想想什么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储能革命更能改变未来的生活。

2,电网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乎每个国家都要对现有电网进行升级,工程量庞大且耗时耗力。以前田地干旱,现在水来了,水渠没挖好也是个问题。

3,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确切的说这不是技术问题。现有国际秩序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能源之上的,能源革命必然造成国际秩序重新洗牌,这对人类是一个考验,其中包括大规模战争。可能这项技术被少数国家把持,出现核能版的沙特阿拉伯,而且比石油版的更硬气,因为核反应比开采石油简单多了,难是难在技术创生期。

4,动力

现在火箭是靠工质引擎喷射实现反推提供动力的,用的还是能量密度低的化学键能。如果要全面利用聚变能量还需要一场动力革命,不然这巨大的能量在很多场景下都派不上用场。火箭烧电能飞上天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操控重力了,这似乎比可控核聚变更加遥远,但这是必走的一步,不然人类获得如此巨大的能量压根对探索星辰大海一点用处都没有。如果储能革命+动力革命都实现了,试想,宇宙飞船不用携带笨重的化学燃料(现在的火箭做得越重就要携带越多的燃料,燃料越多又让火箭更加重,然后就需要更多燃料。一枚火箭有一大半的重量都是燃料,注定无法实现星际旅行)就能飞上天,并远航是多么美妙的事?携带一吨重的储能单元就能飞上100年并不是梦想。

5,小型化

在可控核聚变还没弄出来就谈小型化有点刷流氓了。但这也是必走的一步。上面说的是携带能量单元,只适合中短程宇宙探索。如果要长距离呢?那就把聚变反应堆建在飞船上,只需携带氘就行了,一克氘聚变可产生10的8次方量级的能量,大型飞船上带10吨几乎可以用之不竭了。现在火箭携带的燃料都是数十吨上百吨的,所以携带上百吨氘是没有技术问题的。

总结:可控核聚变要实现能量高效利用必须要实现储能革命+电网升级+人类不毁灭于战争+动力革命+反应堆小型化。做不到这几点,可控核聚变对你的影响就是电费便宜了二毛五。与它们比起来,可控核聚变本身似乎已经算不上是个难题了,是送分题。

2. 海洋碳汇标准

我国林业碳汇的开发、交易分为三类:国际机制下的林业碳汇(清洁发展机制)、独立机制下的林业碳汇(国际核证减排标准、黄金标准)、国内机制下的林业碳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地方核证自愿减排量、其他)。

3. 海洋中碳的存在形式

在大气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蛋白质、糖类等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碳循环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20年可完全更新一次。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碳储存于地壳岩石中,岩石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进入大气和海洋,同时死亡生物体以及其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碳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控制了碳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沉积物和大气、生物圈及海洋之间的迁移。

4. 海洋碳吸收

蓝色碳汇,也叫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表层海水时,借助波浪搅动作用,二氧化碳从大气进入海水,并以碳酸盐形式存储,形成海洋碳汇。

海洋在全球的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巨大的碳汇,海洋不仅能长期储存碳,还可以对二氧化碳进行重新分配。地球上约93%(40万亿t)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中,并在海洋中循环。

世界上捕获的生物碳(或绿碳)中超过一半(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而不是由陆地生物完成的,因此,这种碳汇被称为蓝色碳汇。

5. 利用海水进行碳储存

可以用试管保存。海水的成分相当稳定。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有机物含量不高。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也可以在低温的条件下基本停止。如果对溶解氧有要求的话要注意试管中不要留有气泡。试管要密封。

6. 海洋活碳

答:碳汇能力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地过程),到底能够吸收多少碳。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生态碳汇在传统碳汇的基础上,增加了草原、湿地、海洋等多个生态系统对碳吸收的作用。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积极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依托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重点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从而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

7. 海洋储碳的机制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和红树林等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固定了全球55%的碳,每年吸收约 30% 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碳库的 20 倍、大气碳库的 50 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教授团队也提出,不仅海岸带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能够固碳,占海洋生物量90%以上的微型生物因其在海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环境净化甚至在海底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固碳储碳能力更加突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