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史前海洋王者app(史前海洋生物大百科)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4-14 18:18   点击:113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史前海洋生物大百科

建议你观看~《雷克斯海3D:史前世界》其中讲到三叠纪的鱼龙,侏罗纪的蛇颈龙,白垩纪的沧龙都很大。《海洋巨兽史前探险》其中提到了7种不同时期的史前海洋巨兽。

其他的资料提到过,恐龙之前出现的巨型鹦鹉螺,侏罗纪时期的上龙(短颈类的蛇颈龙类,比如片中提到的平滑侧齿龙,克柔龙。有一点,最新的资料表明滑齿龙长度为7.5米左右,没有15米,更没有BBC电视台说的25米,错误的原因是把18米长阿兰伯利上龙当做了滑齿龙幼龙)成年长度在7~20米,后出现巨型鲨鱼比如巨齿鲨,刺甲鲨等,鱼类比如邓氏鱼,利兹鱼等都很大

2. 史前海洋生物十大排行榜

剑齿虎,塔利怪,邓氏鱼,滑齿龙。

3. 史前海洋生物大小比例图

现在我们来看看向下垂直穿过海底一万一千米,看看各水层都有哪些动物。海洋的水层从垂直方向可划分为:

海洋上层:从海面到水下200米。

海洋中层:水层深度为水下200-1000米。

海洋深层:水深1000-4000米。

海洋深渊层:水深4000-6000米。

海洋超深渊层:水深6000-11000米。

上层:绝大多数生物汇聚于此

在上层水域,由于阳光充足,浮游植物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层又叫光合作用层。这些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磷虾吃浮游生物,小鱼吃磷虾,大鱼吃小鱼,虎鲸和鲨鱼又吃大鱼,整个食物网欣欣向荣。

最大的动物:蓝鲸

我们知道的大型海生动物如各种海豚、鲸鱼、鲨鱼和金枪鱼等,绝大多数都处在这个水层中。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最大的动物——超过200吨的蓝鲸,最大的鱼类——40多吨的鲸鲨,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可达3吨的大白鲨,最长的水母——触手长达36.6米的狮鬃水母,最大的双壳贝类——壳长1.37米、软组织重333千克的大砗磲。

触须可达37米的狮鬃水母

中层:深潜者的乐园

往下是200-1000米深度的海洋中层,作为透光的上层和完全黑暗的深层之间的过渡带,本就微弱的光线在这个水层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消失,而些许的光线也不足以进行光合作用。中层带的生物群落普遍体型较小,像灯笼鱼科、褶胸鱼科、头足类、磷虾和其它甲壳类动物通常只有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样子。

斑点灯笼鱼

由于该层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这里环境较上层严苛得多,食物网的维系有赖上层供给营养,许多生物抓住一切机会摄取上层水域降落下来的有机物质。上层有机物质主要以絮状物形式沉降下来,在探照灯照射下像极了雪花,我们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海雪"。

不过,处于中层的海洋生物还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吸收上层水域的养分,那就是晚上垂直迁移到表层,在富含养分的上层水域觅食,白天再回到深水,躲避更大的掠食者。因此,这个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上可以说是极具效率的,它拥有极高多样性和生物量的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能够为远洋地区的上层大型掠食者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比如一些远洋鲨鱼、鲸豚有时会下潜数百米前往中层水域进食头足类和鱼,而抹香鲸这样的深潜型鲸鱼为了觅食更是频繁进入中层,可以视作中层生物群落的过渡成员。

最重的硬骨鱼:翻车鱼

虽说比不上表层,中层带也有巨型海生动物,现今最重的硬骨鱼——重达2.3吨的翻车鱼过去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上层鱼,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翻车鱼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地潜入中层;最长的硬骨鱼——长达8米的皇带鱼就可以算作中层鱼(严格地说它是上层中层都有分布);而两种巨型鱿鱼——275千克的大王鱿和将近500千克重的南极中爪鱿在这个深度已有分布,当然,两者的生境也包括下一个水层。

大王鱿,中层水域的顶级掠食者

深层:吞噬者之乡

接着是水深1000-4000米的深海层,这里一片黑暗,生物发光是唯一的光源,如果说中层水域的动物们尚且具备强壮的肌肉进行追捕和长距离迁徙,这一深度的大多数生物,其肌肉已经松弛到只适合原地等待猎物主动送上门,极为缓慢的代谢也正是对这种恶劣环境的适应。

约氏黑角鮟鱇

深层水域的主要鱼类是小型钻光鱼和鮟鱇鱼,尖牙鱼、蝰鱼也较常见,这些鱼体型很小,许多在10厘米左右,很少超过25厘米,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停留于水柱耐心地等待猎物出现。相比中层水域,这里的生物不能太指望上层飘落多少养分,毕竟,上层产生的有机物有20%落到中层,但轮到深层就只有5%了。

在这片贫瘠之海,许多深海鱼类必须想办法吃掉任何能遇到的东西,哪怕对方比自己还大,其中有一些种类也确实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而演化出了超强的吞噬能力。黑叉齿龙䲢,栖息深度为700-2745米,可能是把吞噬大法修炼到极致的动物,一只体长19厘米的黑叉齿龙䲢曾经吞下84厘米长的黑刃魣蛇鲭,受害者整整是它的4.5倍长。

黑叉齿龙䲢可能是有记录最夸张的吞噬者

体长可达一米的吞噬鳗在这个水层可以算得上小巨无霸了,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成比例的超大嘴巴,松松垮垮的颌骨构造可以使这张巨嘴张到很大,再加上具有伸缩性的胃,足以让吞噬鳗吞下比自己还大的猎物。

深海小巨无霸:吞噬鳗

不过,这里还是存在一些真正巨人的,几种巨大的鲨鱼栖息于这个水层(它们在上层和中层皆有分布),比如可达6米的灰六鳃鲨,达到甚至超过6米、体型比之大白鲨也不遑多让的几种睡鲨,抹香鲸、喙鲸等深潜型鲸鱼虽说进入这个深度的频次远不如中层,但它们有时也会来到这个区域搜寻潜在的食物。

硕大的灰六鳃鲨

深渊层:以海雪为生的底栖拾荒者

4000-6000米是深渊层,这里是一个食物极端匮乏的地带,栖息在底部的深海平原上的底栖生物是主流,包括小型鱼类、海参海胆、多毛蠕虫、各种甲壳类和双壳贝类,上层沉降的海雪是它们的美餐。

海雪是由表层生物碎屑、粪便颗粒、死去的浮游生物聚集而成的絮状物,几天之内即可沉降到海底,极大地提高了表层有机物的传递速率。相比之下单个浮游生物沉降速度很慢,每天一米,需要超过十年才能沉到底部,通常到不了海底就被分解者分解掉了。

北冰洋深海的海雪

海雪源源不断从表层转运有机物质,这种以生物为媒介,通过生物生产、消费、分解和沉降作用,将表层有机物传递给底层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海洋生物泵。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深渊水域,以海雪为主的海洋生物泵就是深海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构成了深海小食物网的基石。

海底生物个头小,代谢低,所需的食物并不多,偶尔如果碰到比海雪大很多的食物,就能够解决它们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伙食问题,比如在海面上大量繁殖后死亡并迅速沉底的藻类,以及进食藻类后快速繁殖、大量聚在一起并在死亡后下沉的樽海鞘,又或者沉入海底的鲸鱼尸体,这些都可以算得上底栖生物们的深海盛宴了。

水下四千多米的海底,一大群海参铺满了海床

在海底的某些地区,比如洋中脊,能够形成热液喷口,此处的养分较为丰富,海底微生物可进行初级生产将化学能固定为生物能,在没有光合作用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许多底栖生物。

超深渊层:高压寒冷的黑色荒漠

最后一层,超深渊层,是海洋中最深的地带,存在于海底狭长的海沟中,水深6000-11000米,可谓深渊中的深渊。超深渊栖息地在全球海洋中数量不多,总共也仅有46个(33条沟壕和13处洼地),这些海沟的平均深度约为8216米,其中最深的是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

在这里,生存条件之严酷已无需赘言,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已大大降低,但还是有一些生命在此地顽强生存着,包括鱼类、海参、多毛类、双壳类、等足类、腹足类和端足类动物。目前拍到的活体鱼类最深纪录为钝口拟狮子鱼——8178米,可达23.8厘米,鱼类被捕获的最深纪录为神女底鼬鳚——最大体长16.5厘米,捕获深度8370米。

拍摄于水下7400米的拟狮子鱼,相当可爱

一些无脊椎动物可以生存于更深的水域,包括某些海参、端足类可超过10000米水深,比如体长可达5厘米(在深海已不算小)的短脚双眼钩虾,这种端足类动物栖息于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能够消化埋在海底深处的木屑,对海底木质食物的利用可能是它克服恶劣生存环境的有利因素之一。

栖身于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短脚双眼钩虾

目前人类对那些最深的海沟仍所知甚少,尽管如此,深海潜水器、深海探测器和生物捕捉器等先进设备还是助我们揭开了超深渊水带的神秘面纱。深海确实是可怕的,但其可怕来自于环境本身,担心有什么大海怪大可不必。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的水压,常年0-3℃的冰冷海水,贫瘠到只有靠深海热泉和海雪降落维系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大型动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那些说深海藏匿着未知巨型生物、史前海怪孑遗的谣言可以休矣,水深8400米以下就没有任何鱼类,一万米处5厘米长的小钩虾就是巨无霸了,对生命来说,超深渊的海沟是一片比沙漠还荒芜之地。

4. 史前的海洋

史前的海洋动物是存在100吨以上的生物的,因为现在的蓝鲸就有30多吨的。在史前的世界,海洋生物丰富,为出现100吨的生物提供了条件。======恐龙时代的蛇颈龙或许可以达到100吨。

5. 史前海洋生物大全

1 .杆菊石这种白垩纪晚期的生物只有壳上最早期的部分保持着盘卷,以后长出的部分成为笔直的杆。这种笔直菊石的生活方式仍无定论: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触须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则认为它们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2.Bananogmius鱼

这种远古海洋生物具有扁平下颚和盘状颚骨,凭此它们可以咬碎最喜欢的猎物--蛤和软体动物。

3.Caproberyx鱼

这是一种史前神秘的深海动物。化石表明,它们在白垩纪期间出没于欧洲和非洲海域。

4.矛齿鱼

在6000万年前的海洋中,恐龙时代很常见的壳体巨大的菊石消失了。许多像蛤蜊一样的软体动物和海胆替代了它们的位置。1.5米长的银鲛和其他鲨鱼也很常见。恐龙绝灭前后,新一轮的鱼类进化产生了现代的硬骨鱼类。鲑鱼和大麻哈鱼就是在那个时代存活下来的幸存者。矛齿鱼没有存活下来。它们是约17.5厘米长、像大麻哈鱼一样的鱼类,有巨大的牙齿,咬合后像捕捉器。

5.长头龙

长头龙因头长而得名。迄今所发现的最长的长头龙头骨有2.7米长。这比暴龙的头骨还粗大。长头龙的吻部又长又尖,嘴里长满利齿。这样的脑袋必是鱼类和鱿鱼们的噩梦。可见,长头龙是当时海中的霸王。长头龙体长可达10米,身体质量可达10吨,有4个大大的鳍、强壮的颌、巨大的头和短而尖的尾巴。

在约9800万年以前,长头龙生活在大洋洲附近的海域。在水中游泳时,长头龙靠左右摆动尾巴来推动身体前进,用四肢来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长头龙是一种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在分类上并不属于恐龙,但是由于和恐龙一起生存于中生代,因此也多在一般的介绍恐龙的资料中出现。它们的标本收藏在美利坚合众国卡耐基博物馆。

长头龙的繁衍方式应该和海龟的很相像--在岸边的沙地挖一个巢穴生蛋。

6.幻龙

幻龙有点象鳄鱼,有扁长型的尾巴和四条短腿。它们还有一张长满了钉子状尖牙的大嘴巴。敏捷的幻龙可以捕捉许多种动物,如菊石、头足动物、鱼和小爬虫等。

幻龙尽管天生是水栖动物,但它们还是很喜欢到陆地上来晒太阳,就如同今日的龟和鳄一样。到了繁殖季节,母幻龙也像海龟一样拖着沉重的身体到沙滩上来产卵。

幻龙与长颈龙十分相似。不过,和长颈龙比起来,幻龙的身体小且纤细,还不能完全适应水里的生活。而且,幻龙的四肢并非如蛇颈龙一般呈鳍状,而是具有脚趾和蹼。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幻龙可以长时间停留在陆地上,这利于它们进行交配、生产等活动。

7.角鲨

角鲨为白垩纪第二大鲨鱼,属于鼠鲨目。与现代的虎鲨一样,角鲨长有三角形扁平的齿及有纤细锯齿的冠。在前列,齿是直立的,但会慢慢地增加向后倾斜度。这种鲨鱼生活在浅海里。

8.史前乌贼

史前乌贼是一种史前神秘的深海动物。科学家曾在澳大利亚附近、德国及西方内陆海道发现过史前乌贼的化石。西部内陆海道亦称“白垩纪海路”。这片广阔的海洋曾把北美洲一分为二。

9.蛇颈龙

蛇颈龙是海中爬虫类的一种(海中爬虫类包括海洋鳄鱼和鱼龙)。它们是由陆上生物演化而来,后来又回到海洋中生活。这些中型的爬虫类活在三叠纪到白垩纪晚期。它们必须生活在干净的水域中,主要以食用鱼类维生。化石证实它们较常出现在海洋环境中,除了吃鹦鹉螺也吃鱼类。

10.泰曼鱼龙

泰曼鱼龙在外形上和现代的海豚极为相似,其体形适合游泳,而且速度非常快。它们体长一般在6米以上,头部两侧有一对圆圆的大眼睛,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而现代脊椎动物中眼睛最大的蓝鲸眼睛直径才有15厘米。泰曼鱼龙可以在夜间或漆黑的深海里追捕乌贼、鱼类等猎物,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欧洲。

6. 史前海洋生物大百科全书

有有藻类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

7. 史前海洋生物大百科知识

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中,最古老的化石是距今10亿——8亿年的元古代蓟县纪的菌藻、古藻类叠层石岩。

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古生代碳酸钙质沉积岩,其中有三四亿年前的珊瑚、海绵、菊石、海百合生物,还有腕足类、腹足类等生物。这些生物死后,保存了它们躯体的地层,经过沧桑巨变,才最终形成了石头,此化石重:465.3g。

近几年化石在全球的价格节节攀升,化石收藏开始慢慢转变为“有钱人的游戏”。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化石收藏与交易市场非常成熟,国内最近几年也掀起了一股收藏化石的高潮,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