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
(1)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正常代谢的主要因素之一。任何一种微生物都有一个最佳生长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大多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弱。好氧微生物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0~35℃,一般水温低于10℃,对生物处理的净化效果将产生不利影响。在温度高的夏季,生物处理效果最好;而在冬季水温低,生物膜的活性受到抑制,处理效果受到影响。水温在接近细菌生长的最高生长温度时,细菌的代谢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可使胶体基质作为呼吸基质而消耗,使污泥结构松散而解体,吸附能力降低,并使出水由于飘泥而浑浊、出水SS升高,致使出水浓度反而增加;温度升高还会使饱和溶解氧降低,氧的传递速率降低,在供氧跟不上时造成溶解氧不足,污泥缺氧腐化而影响处理效果,超过最高温度时,最终会导致细菌死亡。因此,对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维持一个较为适宜的温度,不可过高和过低。
(2)pH值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pH值有着密切关系,对好氧微生物来说,pH值在6.5~8.5之间较为适宜。细菌经驯化后对pH值的适应范围可进一步提高。
一般来讲,废水中大多含有碳酸、碳酸盐类、铵盐及磷酸盐类物质,使污水具有一定的缓冲pH值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对酸或碱的加入能起到缓冲作用,不至于引起pH值大的变化。一般来说,生活污水大都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污水的pH值对细菌的代谢活性有很大的影响,此外,pH值还会改变细菌表面电荷,从而影响它对营养的吸收。微生物对pH值的波动十分敏感,即使在其生长pH值范围内的pH值的突然改变也会引起细菌活性的明显下降,这是由于细菌对pH值改变的适应比对温度改变的适应过程慢得多。因此应尽量避免污水pH值突然变化。
(3)水力负荷
水力负荷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污水在反应器中与载体上生物膜的接触时间。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需要一定的接触反应时间作保证。水力负荷愈小,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时间愈长,处理效果愈好。水力负荷的大小在控制生物膜厚度,改善传质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水力负荷的提高,其紊流剪切作用对膜厚的控制以及对传质的改善有利,但水力负荷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以内,以免因水力冲刷作用过强,造成生物膜的流失。因此,不同的生物膜法工艺应有其适宜的水力负荷。
(4)溶解氧
溶解氧是生物处理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在生物膜法处理中,溶解氧应保持一定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结构正常,沉降、絮凝性能也良好。若氧气供应过多,反而会因代谢活动增强,营养供应不上而使污泥或生物膜自身产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
(5)载体表面结构与性质
作为生物载体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载体的表面性质,包括载体的比表面积的大小、表面亲水性及表面电荷、表面粗糙度、载体的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强度等。因此载体的选择不仅决定了可供生物膜生长的比表面积的大小和生物膜量的大小,而且还影响着反应器中的水动力学状态。在正常生长环境下,微生物表面带有负电荷,如果载体表面带正电荷,这将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过程更易进行。载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利于细菌在其表面附着、固定,粗糙的表面增加了细菌与载体间的有效接触面积,比表面积形成的孔洞、裂缝等对已附着的细菌起到屏蔽保护,使具免受水力剪切的冲刷作用。
(6)生物膜量及活性
生物膜的厚度反应了生物量的大小,也影响着溶解氧和基质的传递。当考虑生物膜厚度时,要区分膜的总厚度与活性厚度,生物膜中的扩散阻力(膜内传质阻力)限制了过厚生物膜实际参与降解基质的生物膜量。只有在膜活性厚度范围(70~100nm)内,基质降解速度随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生物膜为薄层膜时,膜内传质阻力小,膜的活性好。当生物膜超出活性厚度时,基质降解速度与膜厚无关。由此推知,各种生物膜法适宜的生物膜厚度应控制在100nm以下。随生物膜厚度增大,膜内传质阻力增加,膜活性下降,已不能提高生物膜对基质的降解能力,反而会因生物膜的持续增厚,膜内层由兼性层转入厌氧状态,导致膜的大量自动脱落(超过600nm即发生脱落),或填料上出现积泥,或出现填料堵塞现象,从而影响到生物池的出水水质。
农村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的活性、数量及类别,是生化处理系统的核心,对于指示污水处理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把握好影响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生长的各个因素,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生化污水处理系统,持久稳定运行!
2. 海洋微生物的作用
海洋微生物是以海洋水体为正常栖居环境的一切微生物。但由于学科传统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本文不介绍单细胞藻类,而只讨论细菌、真菌及噬菌体等狭义微生物学的对象。
海洋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海洋细菌分布广、数量多,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海洋中细菌数量分布的规律是:近海区的细菌密度较大洋大,内湾与河口内密度尤大;表层水和水底泥界面处细菌密度较深层水大,一般底泥中较海水中大;不同类型的底质间细菌密度差异悬殊,一般泥土中高于沙土。
大洋海水中细菌密度较小,每毫升海水中有时分离不出1个细菌菌落,因此必须采用薄膜过滤法:将一定体积的海水样品用孔径0.2微米的薄膜过滤,使样品中的细菌聚集在薄膜上,再采用直接显微计数法或培养法计数。
大洋海水中细菌密度一般为每40毫升几个至几十个。
3. 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是什么
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虫)和无细胞生物(如病毒)三大类.微生物体积小,结构简单,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无论是寒冷的冰川还是酷热的温泉,无论是高耸的山顶还是漆黑的海底,到处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微生物大约有150多万种,除了72000种存在于陆地外,其余都存在于海洋之中.
4. 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有哪些
1.海洋微生物资源
我们知道,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其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也是陆生微生物无法与其项背的。但能进行人工培养的海洋微生物只有几千种,还未超过总数的1%。目前为止,以分离代谢产物为目的而被分离培养的海洋微生物就少之又少。由于微生物可以经发酵工程大量获得发酵产物,使药源获得了良好的保障。此外,海洋共生微生物有可能是其宿主中天然活性物质的真正产生者,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2.海洋罕见的生物资源
分布在深海、极地以及人烟稀少的海岛上的海洋动植物,含有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和功能基因。在6000米以下海洋深处,曾发现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的大型海洋蠕虫,在水温高达90℃的海水中仍有细菌存活,这给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
3.海洋生物基因资源
在自然界,海洋生物活性代谢产物是由单个基因或基因组编码、调控和表达获取的。获得了这些基因就代表着可以获得这些化合物。海洋药用基因资源的研究将大大有利于新的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细分为以下两种:
(1)海洋动植物基因资源:包括活性物质的功能基因,如活性肽、活性蛋白就属此类。
(2)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包括海洋环境微生物基因及海洋共生微生物基因。
4.海洋天然产物资源
人类对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并从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资料,为海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1)对已经发现的上万种海洋天然产物,采用多靶点的方式进行筛选,发现新的活性。
(2)对已经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进行一些,如结构修饰或结构改造。
(3)使用组合化学或生物合成技术,衍生更多的新型化合物,从中筛选出新的活性成分。
5.海洋中药资源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海洋中药则是我国中药宝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民间长期用药经验的总结。历代本草中经现代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切的海洋药物有110多种,是寻找先导化合物和开发海洋药物的重要资源。从海洋中药开发新药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周期短等优点,发展前景乐观。
5. 海洋中微生物
杀死海洋中所有的微生物,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微生物也会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