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热浪的成因(海洋热浪形成原因)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3-31 10:26   点击:10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热浪形成原因

所谓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日海表温度至少连续五天超过当地季节阈值的事件。

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空间范围可延伸至数千公里。

2. 海洋热浪形成原因分析

酷热的盛夏已经到来,很多地区都迎来了高温和降雨交替的天气。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南方,在盛夏时候的气温,相差其实没有多少,但是经常出差的朋友们,估计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比如在高温的数值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到沿海和内陆,体感温度会有着非常强烈的差异,在沿海会有喘不上气、闷热无比的感觉,即使和内陆地区温度相同,身处沿海的我们对于高温的耐受度也要差很多。那么,为什么夏天,我们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空气湿度大的沿海地区,给我们更热的感觉呢?

人体的散热系统

人类和其它高级的哺乳动物一样,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高效机体生理调节机制。人们的身体由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理活动,需要消耗相应的能量,其中很大一部分以代谢的形式,通过热量的方式进行释放。

在人的皮肤中,含有能够感受外界环境因素及变化的众多感受器,其中既有能够感受触碰的压力感受器,能够感受强烈刺激的痛觉感受器,也包括可以感受冷和热的温度感受器。对于比身体温度高的外界环境,可以引发热觉感受器。

当这些温度感受器受到外界温度条件的刺激,就会通过体温调节中枢向大脑传递冷或者热的信号,继而影响和改变内分泌、骨骼、血管以及汗腺等组织和器官的活动状态,从而调整身体放热和散热的过程和效率,最终使身体的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即36.3-37摄氏度左右。

人体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无感蒸发,也就是基本感觉不到出汗时的水分蒸发,每天差不多有600-800毫升的蒸发量。当外界环境温度达到25-30摄氏度时,一般情况下就会刺激到汗腺的分泌,在这个时候,出汗还不是主要的散热方式,以热辐射以及加热身体周围的空气形成热对流这两种方式,依然占据散热量的60%以上。而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者高于体温时,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则无效了,这个时候人体就只能以出汗的方式进行散热了。

人体散热的速度,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身体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值,皮肤的温度相对于环境的温度差值越大,人体的散热速度就会越快。另外,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流动速率也对散热效率起到较大的影响。

湿球温度

相信一部分人还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我们平常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或者用温度表测出来的温度值,其实是空气的真实温度,也叫“干球温度”,这是衡量一个物体或者环境真实温度的一个标量。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干球温度”并不能完全体验出人们对温度的实际感受。就比如上面我们提出的问题,夏天在沿海空气湿度大的地方,相同温度下的体感温度要比内地要炎热得多。再比如,在夏天雷雨过后,天气变得重新晴朗起来,我们会感到更热,是一个道理。这个时候,需要创造一个与“干球温度”相区别的、能够衡量体感温度的标量,“湿球温度”应运而生。

在气象学中,“湿球温度”表达的是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时,所对应的空气温度。从另一个方面理解,“湿球温度”也可以代表在当前环境下,仅仅通过水分的蒸发,我们所能达到的一个最低温度。

应用“湿球温度”来衡量环境温度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环境的温度,同时也考虑了温度、风速、太阳辐射强度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对水分的蒸发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湿球温度,我们可以更加贴切地来描述身体对天气、对周围环境的感觉。所以,现在气象学家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湿球温度”来表征气温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这里有几个实验数值,大家可以看一下,描述的是人体在相应的“湿球温度”下,直接暴露在该环境中的耐受时间。比如,在“湿球温度”在26-31摄氏度之间,超过30分钟身体的压力就会呈指数级增长;当超过31摄氏度的“湿球温度”时,户外锻炼顶多能坚持20分钟;而超过32摄氏度的“湿球温度”时,这个时间就会缩短至15分钟。

用“湿球温度”来解释闷热天气

当空气中的湿度较小时,身体排出的汗液,能够以很快的速率进行蒸发,即使环境温度超过身体的温度,通过汗液仍然可以畅通地进行降温,因此“干热”天气下,身体一般情况下是能够进行自我调节的。

但是,当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增大,使得环境的“湿球温度”超过35摄氏度时,情况将发生明显变化。这个时候,皮肤表面的汗液蒸发的速率已经变得很小,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无论是通过热辐射、热对流还是汗液蒸发,几个途径都被几乎“堵死”了,热量从身体内部散不出去,从而使心脏、肺部以及血管的负担加重,这个时候就感觉到闷热无比。

所以说,环境“湿球温度”以35摄氏度为界,一旦高于这个数值,对于人体来说就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危险。近年来,世界上出现超临界的高“湿球温度”现象越来越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比如,2010年所发生的俄罗斯“热浪”,以及2003年发生的欧洲“热浪”,当时的“湿球温度”数值还低于29摄氏度,但即使这样,也分别致使5.5万人3.5万人死亡。

此前,气候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湿球温度”不可能超过31.7摄氏度。不过,去年有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监测数据表明,这个原本认为的极限点,我们已经多次打破,仅在该项研究的两个监测点上,就出现过多次超过35摄氏度“湿球温度”的情况。

科学家们判断,目前地球上经受极端“湿球温度”高温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亚、中东沿海、美国西部等靠近海洋的区域,这些地方在夏季空气湿度大,而且与高温天气极易叠加在一起。我国东南沿海在每年的7-8月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虽然程度没有上述地区强烈,但这种天气真的十分难熬。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现在,如果遇到“湿球温度”很高的天气,还是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吧,及时、有效地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3. 海洋热浪是指什么

海洋热浪是指海洋表面温度至少连续5天远高于平均水平

4. 海洋热浪持续多少天

5夫

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日海表温度至少连续5天超过当地季节阈值的事件,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空间范围可延伸至数千公里。

5. 海洋热浪是如何形成的

日海表温度至少连续5天超过当地季节。

海洋热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发生的日海表温度至少连续5天超过当地季节阈值的事件,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空间范围可延伸至数千公里。

海洋热浪是海洋表面发生的显著极端暖水事件,持续时间数天到数月,长度可延伸至数千公里。海洋温度变化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6. 海洋高温热浪对海洋生物的危害

一、干旱

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由于降水量严重不足,土壤蒸发造成水分损失,河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是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工业用水不足等灾害。

二、暴雨

暴雨是短时间或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在地形低洼、地形堵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甚至引起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决堤,给人民和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三、台风

台风是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旋涡的总称,造成暴风、暴雨、大浪和暴风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强的天气现象。

四、低温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和寒潮侵入引起的连续几天气温下降,造成作物损伤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五、高温

由于近年来高温热浪天气频繁出现,高温带来的灾害越来越严重,中国气象部门对高温天气的防御特别制定了高温警报信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