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密度流向
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
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气压强梯度力。
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
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要动力。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洋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
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的能量交换。
洋流与所经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力交换改变其环境特征。
2. 海水密度流向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 g/cm3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
海水的密度其单位是g/cm^3;(或kg/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3.98℃的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海水的密度可以通过密度的定义式(即ρ=m/v)来求出。在一般的作业和考试中,海水的密度取1.025×10^3kg/m^3;。
3. 海洋密度变化
海水密度与水温、压力有关: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海洋水温存在明显的垂向(深度方向)分布差异,而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海水的密度会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 提示,一般认为在常压附近,水的密度不随压力而变化,但是在数千米的海洋深处,压力是数百大气压,压力的因素已经不可忽略。
4. 海水密度流流向规律
1、风向可以影响海水的流动方向
2、由于盐度高的海水从底部向盐度低的海域流动 造成盐度低的海域表层海水上抬
于是形成微小落差 接着就引起了海水向盐度高的海域流动
海水的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一般来说,海水盐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大。
当某一个海区中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时,水位自然就低,同时海水盐度变高,密度变大。
5. 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关系
通常情况下,暖流大多从低纬向高纬流动,寒流大多从高纬向低纬流动。低纬海域太阳辐射强,海水蒸发作用强烈,所以海水呈现高温高盐的性质,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从而也呈现高温高盐的性质。寒流相反。
洋流加速海水运动,改变海水温度,会影响海水盐度,寒流降低盐度,暖流增加盐度.
6. 海洋密度曲线
海洋温度是由赤道→两极递减(低纬度接受的太阳辐射大)
海洋的盐度是由南北纬30°向两边递减(为什么这样呢,南北纬3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高地区,这里降水量<蒸发量,而赤道附近是降水量>蒸发量,虽然赤道附近温度高是必然的但是雨林的气候给了其极大的降水补充,大量的淡水河的淡水注入;高纬度地区呢是由于降水量<蒸发量,那为什么还是盐度低呢?拿北半球说把,高纬度地区有大量的淡水河注入,也就是蒸发量<注入量)
海水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南北方向: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
其中副热带海区地处副热带高压带,蒸发大于降水,因此盐度较高;赤道附近海区地处赤道低压带,降水大于蒸发,因此盐度较低;自副热带向高纬度海区,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少,盐度也逐渐降低.
2、东西方向:一般受洋流影响.
暖流流经海区,盐度较高,寒流经过海区,盐度较低.
大洋中部盐度居中.
比如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西岸为日本暖流,盐度较高,大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盐度较低.
其他影响盐度的因素还有,淡水汇入.各大河流入海口处,盐度都较低.如亚马孙河、刚果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
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一是因为当地地处副热带海区,二是因为当地周围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一是因为当地地处高纬海区,二是因为当地周围有大量淡水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