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0号火箭(美国海底火箭)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3-25 06:15   点击:12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0号火箭

海洋二号C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中国第三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也是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探测系列的第二颗业务星,自然资源部为该卫星工程牵头主用户部门。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2. 美国海底火箭

位于山东烟台海阳市的中国新型火箭基地在5月份正式投入运营,而与四川西昌、海南文昌、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同的是,海阳火箭基地是我国首个支持海上发射的火箭基地,与此同时,烟台正在打造我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

根据负责人表示,海阳基地主要为“长征”系列与“捷龙”系列火箭服务。关于“长征”火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而这个“捷龙”系列的火箭来头同样不小。

“捷龙”系列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是一款专门为商业化所研制的低成本火箭。2019年8月17日,捷龙1号遥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升空,并且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举标志着“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正式登上舞台。

捷龙1号能向200公里的轨道高度运载200公斤的有效载荷,其成本为为每公斤20000美元,相当于同类型国外商业火箭的60%,也正是因为拥有更低的发射成本,“捷龙”系列火箭很适合走商业化道路。此外计划在2022年首飞的捷龙3号火箭一次可发送多达20颗卫星,这也标志着中国商业火箭走向成熟化。一个国家航空产业要达到真正的良性循环,商业火箭的发展必不可少,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商业火箭发射的原因。

除了“捷龙”系列火箭,另一个更加引人注目的要素,莫过于海上火箭发射基地了。在2019年6月5日,我国利用巨型轮船将长征11号火箭从黄海海域成功发射,这也是我国首次进行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并且证实了我国具有海上发射火箭的能力。去年9月份,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海上试射试验,同样成功将长征11号火箭送上太空。

相比于陆地火箭发射,搭建海上火箭发射基地的优势在于节省火箭拆卸和转移所花费的时间,并且远离陆地也能使火箭发射风险降低,可以避免火箭碎片落到居民区。而且将来我们还可以在南海岛礁搭建类似的火箭发射基地,使得我国火箭发射位置上有更好的选择。总体而言,海上火箭发射基地也最适合商业火箭发射的模式。

目前全球正式运营的海上火箭发射基地仅一家,名为“海上发射公司”(Sea Launch),这个“海上发射公司”由美国波音公司商业空间分公司 、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 、乌克兰南方设计局与挪威克瓦纳集团四家国际公司合作建设的,而中国烟台海上火箭发射基地将是全球第二个海上火箭发射基地,由中国独立建设,这与当前中国建设空间站的情况很相似。

3. 海洋2号c卫星发射

在海洋二号C星首次实现大中型遥感卫星整星带翼空运和取消发射场太阳翼展开的基础上,海洋二号D星进一步实现了带翼、带天线空运。通过海洋二号C星、D星的实践,发射场工作周期由45天压缩至35天,对后续大中型遥感卫星和商业卫星流程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0

4. 海洋一号d卫星成功发射

1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5. 海洋一号发射时间

据我国工程院院士导弹与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院士介绍,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自1970年发射升空后至今仍在轨运行,是世界上在轨时间最长的卫星,已达51年之久。对此有网友提出,东方红卫星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否可以想办法接它回家,当成爱国文物激励国人努力拼搏。网友提议就用刚在天宫空间站上启动的智能机械臂回收,等下次航天员返回地球时带下来。

51年前,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由此掀开了我国探索太空的征程,成为星辰大海梦的起点。此后,我国发射了一系列的人造卫星,把航天员送上太空,还把探测器送到了月球和火星上。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寿命只有20天,它出色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在太空中工作时长达到了28天。在完成使命之后,东方红一号不再向地球上发射无线电信号,但它并没有再入地球大气层坠毁,而是环绕地球运动。51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仍然在太空中飞行。现在我国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若是用我国自行研制的智能机械臂回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从全球各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来看,全球前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是中苏美法日,当前只有我国的东方红一号和法国的阿斯特斯特一号卫星仍然在轨,其余都已经先后坠毁在大气层内。那么为什么已经运行半个世纪的东方红一号仍然能够在轨没有坠毁呢?它能一直在太空中飞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奥秘就在于惯性。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重173千克,比其余四国第一颗卫星的总重还重,由于卫星重量更重惯性更大,所以卫星通过近地点时速度更快,受地球引力时间更短,太空稀薄的大气阻力对于卫星速度的影响也更小。

而网友提到的机械臂是我国新晋的一款神器,甚至引起了美国的重视。中国空间站大型机械臂心灵手巧,拥有各种强大的功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像人手一样灵活的最先进机械臂。这款机械臂长10米,工作状态最长可达18米,直径约4米左右,设计寿命15年最大负载25吨末端定位精度45毫米。由中央控制器控制7个自由运动关节2根臂杆2套延长件2套末端执行器及相机,通过指令实现机械臂运、精确定位,像人的手臂一样灵活,能够圆满完成各种功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先进性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机械臂最大负载25吨,而一个舱段就是重20-23吨,机械臂可以在太空中操纵独立的舱段,比如神舟11号就重8吨,因此想要回收东方红一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机械臂既能干重活累活,协助航天员安装维护空间站,安装空间仓设备也能干精活细活,监视检测空间站。货运飞船带来的各类物资,机械臂也能不分大小,按要求搬运到合理的位置。

机械臂上安装了最先进的探测器,可以360度上下前后左右任意位置扫描周围太空以及空间站自身,能够自动识别来者是朋友或敌人,是迎接或是驱离。如果是要带回东方红一号,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想必也会愿意的,回东方红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它能早日回家安度晚年。

6. 海洋二号火箭

答:云海一号02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试验等领域。2019年9月25日8时54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2星发射升空。

7. 海洋号卫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发展航天航空科技,航天领域成就世界瞩目!2021年至今,中国已发射大大小小的卫星近40颗,其中包括遥感探测卫星、载人飞船等。目前中国各类在轨卫星超过200颗,2025年之前还将发射近百颗卫星。

2021年中国卫星发射年表

序号

发射时间

载荷

火箭

发射场

工位

状态

1

2021-01-07/23:20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

长三乙 遥六十二

西昌

2

成功

2

2021-01-15/10:53

吉林一号宽幅和阿根廷小卫星

长征二号丁 遥五十八

太原

9

成功

3

2021-01-16/11:02

银河航天5G-01星

快舟一号甲 遥九

酒泉

场坪

成功

4

2021-02-20/05:07

新技术试验卫星C~F号

长征二号丁 遥六十一

西昌

3

成功

5

2021-03-09/19:55

北斗三号GEO-2星

长征三号乙 遥六十九

西昌

2

成功

6

2021-03-16/21:34

新技术验证六号卫星

长征七号甲 遥一

文昌

201

失利

7

2021-03-24/11:43

遥感30号06组

长征二号丙遥四十二

西昌

3

成功

8

2021-04-09/19:46

印尼PALAPA-N1通信卫星

长三乙遥七十一

西昌

2

失利

9

2021-05-05/18:00

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

长征五号B遥一

文昌

101

成功

10

2021-05-12/09:16

行云二号01、02星

快舟一号甲 遥六

酒泉

场坪

成功

11

2021-05-30/04:13

新技术试验卫星G~H号

长征11号遥八

西昌

场坪

成功

12

2021-05-31/16:53

高分九号02星、和德4号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一

酒泉

9401

成功

13

2021-06-11/02:31

海洋1D

长征二号丙遥四十

太原

9

成功

14

2021-06-17/15:19

高分九号03星等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二

酒泉

9401

成功

15

2021-06-23/09:43

北斗3G3

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八

西昌

2

成功

16

2021-07-03/11:10

高分多模成像卫星、西柏坡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三

太原

9

成功

17

2021-07-05/07:44

试验六号02星

长征二号丁遥二十九

酒泉

9401

成功

18

2021-07-09/20:11

亚太6D

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四

西昌

3

成功

19

2021-07-10/12:17

吉林一号等

快舟十一号遥一

酒泉

场坪

失利

20

2021-07-23/12:41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长征五号遥4

文昌

101

成功

21

2021-07-25/11:13

资源三号03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五

太原

9

成功

22

2021-08-06/12:01

高分九号04星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六

酒泉

9401

成功

23

2021-08-23/10:27

高分九号05星等3星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七

酒泉

9401

成功

24

2021-09-04/15:00

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长征2FT遥三

酒泉

921

成功

25

2021-09-07/13:57

高分十一号02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六

太原

9

成功

26

2021-09-12/13:02

吉林一号高分02C

快舟一号甲遥三

酒泉

场坪

失利

27

2021-09-15/09:23

吉林一号高分三系列9颗

长征十一号H遥二

海射

海射平台

成功

28

2021-09-21/13:40

海洋2C卫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一

酒泉

9401

成功

29

2021-09-27/11:23

环境二号A/B卫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二

太原

9

成功

30

2021-10-12/00:57

高分十三

长征三号乙遥六十三

西昌

2

成功

31

2021-10-26/23:19

遥感30号07组

长征二号丙遥四十三

西昌

3

成功

32

2021-11-06/11:19

阿根廷卫星

长征六号遥三

太原

16

成功

33

2021-11-07/15:12

天启十一号星

谷神星一号遥一

酒泉

场坪

成功

34

2021-11-12/23:59

天通一号02星

长征三号乙遥七十三

西昌

2

成功

35

2021-11-24/04:30

嫦娥五号

长征五号遥5

文昌

101

成功

36

2021-12-06/11:58

高分十四

长征三号乙遥七十

西昌

3

成功

37

2021-12-10/04:14

GECAM双星

长征11号遥九

西昌

场坪

成功

8. 海洋三号发射成功

1978年,美国发射了全球第一颗SAR卫星(SEASAT),自此SAR在宇宙中的序幕徐徐拉开。

而后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17年前后,欧美等国先后发射了如TerraX-SAR,Sentinel-1、和RadarSat等民用SAR卫星。

这一时期的SAR卫星都是大型卫星,由几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此时的SAR卫星数量少,数据价格过于高昂(可达同等分辨率光学卫星的3倍),并且SAR卫星数据几乎被国外垄断,我国目前仅有高分三号、环境一号C两颗民用SAR卫星。

而近几年,随着航天技术有了大幅进展,尤其是轻型天线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固态电子器件技术和高效太阳电池技术的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