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具体表现
1.热带海洋性气候:
(基本上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岛、南美洲巴西高原东侧沿海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地带。这些地区常年受来自热带海洋的信风影响,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气温年、日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气温比赤道稍低,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2. 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受大陆和海洋的影响温带季风气候可分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两类.温带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夏季,全年降水偏少.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比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一些,气温冬季暖和些夏季凉爽些,降水丰富均衡些.
3. 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区别
区别词,又叫非谓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例如:
正 副 男 女 荤 素 金 银 单
慢性 彩色 上等 初级 大号 万能 野生 亲生 草本
人造 冒牌 特等 劣等 远程 中程 特级 独生 野生
活期 长期 无偿 潜在 现行 稀有 民办 大陆性 综合性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而属性往往是对立的,所以区别词常常成对或成组出现。
例如:
男—女 金—银 雌—雄 单—双 正—副 公—母 长期—短期
活期—死期 无偿—有偿 民办—国办 阴性—阳性 国营—民营
西式—中式 男式—女式 慢性—急性 有限—无限 民用—军用
精装—简装 职业—业余 大陆性—海洋性 直线型—流线型
综合性—单一性 无条件—有条件 大型—中型—小型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①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②不能作主语、谓语和宾语
③不能前加否定副词“不”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辨析
①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
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②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例如:
勇敢—不勇敢 聪明—不聪明 含蓄—不含蓄 平淡—不平淡
区别词则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例如:
大型——*不大型 长期——*不长期
国营——*不国营 精装——*不精装。
4. 海洋性特征与大陆性特征的区别
首先要明确的是南极主要是南极大陆,北极主要是北冰洋。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北极地区属于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大陆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米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米,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 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在北极太阳永远升不到高空中即使在仲夏时节它升起的角度也不超过23.5度。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 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毫米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5. 大陆性和海洋性的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年积温介于3200℃~4500℃,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是亚热带与温带之间过渡气候。
特点
1.夏季高温多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气温较高,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温带季风气候
2.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成因有: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较低平坦地势西高东低使冬季风得以削弱。
3.季风性显著。
4.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
这种气候带来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冬春季:寒潮(沙尘暴、霜冻、白害);夏季: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冰雹)。
地理分布
包括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位于亚欧大陆的温带东部,具体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日本本州东北地区、北海道岛、朝鲜半岛大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东岸,在亚寒带气候带以南,中国秦岭—淮河以北,以及温带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以东的地区,包括中国东北和华北、朝鲜全部、韩国北部和中部、37°N以北的日本以及前苏联远东区的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本区的北界即亚寒带的南界,以年均温4℃等温线为界;南界则以全年有8个月的月均温9.5℃为标准,此即亚热带气候带的北界。
在中国,这一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相当,也大约与纬向带一致。温带季风气候的西界沿大兴安岭呈东北向延伸直至外兴安岭东端。在这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三者的界线比较接近。亚洲东部的海陆分布和地形结构对温带季风气候的范围影响很大,如东北—西南向的山脉,能够阻挡季风势力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