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意义
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单元,前者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沉积环境,后者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等环境。尽管沉积场所十分复杂,但沉积方式基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这种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包括流速、风速的降低和冰川的消融等。
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称为生物沉积作用。
生物的沉积作用可表现为生物遗体直接堆积;另外还表现为间接的方式,即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或生物遗体的分解过程中,引起介质的物理、化学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某些物质沉淀或沉积。
2. 海洋沉积学
海底受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碳酸盐岩;地壳抬升,碳酸盐岩出露地表;上覆岩层(碳酸盐岩)被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变质岩不易被侵蚀,周围碳酸盐岩被侵蚀掉后,形成高大山体。
3. 海底沉积物的研究意义
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挑战者”号在12万多公里航程中,作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在海洋气象、海流、水温、海水化学成分、海洋生物和海底沉积物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使海洋学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学科。
4.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意义和价值
1. 海底有大量未知的生物群落。
2. 海底的地质和地理环境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3. 海底的深海沉积物中存在着未知的化学成分。
4. 海底中存在着各种未知的物质和材料。
5.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意义是什么
考察发现:
至从E.Suess提出特提斯构造后,特提斯构造域便成了人们了解地壳运动的窗口,研究地壳运动的摇篮。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地理地质区域发现了许多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
于是,人们提出了喜马拉雅山地理地质区域由古海域登陆形成的构想。
后来,人们效仿E.Suess对特提斯构造域的命名,再次借用“特提斯”一词,把形成喜马拉雅山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命名为特提斯海(或特提斯洋)。
理论泛滥:
特提斯海是针对喜马拉雅山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存在而假设的史前海域,而不是针对整个特提斯构造域而言的。
由于后来的研究者和理论工作者不知道特提斯海产生的含义和针对性。在研究和著书立说过程中,他们望文生义,不仅把喜马拉雅山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与整个特提斯构造域地质混为一谈,而且把特提斯海、特提斯构造域、地中海混为一谈,从而把特提斯海搞成了特提斯洋。
错误理论:
现代地学理论认为,在古大陆时期,古大陆只有西部连接着,古大陆的中东部被特提斯洋分为南北两部分,特提斯洋嵌入古大陆的中东部,西与今天的地中海东部相接,东与今天的太平洋西部连通,呈向东开裂的喇叭口大洋。
科学的特提斯海:
地球的结构和记忆表明,澳大利亚陆块先定居红海,后定居阿拉伯海,再定居孟加拉湾,将来还会定居北海湾,……
从澳大利亚陆块的移动可以看出,相对今天的海陆结构而言,今天的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岛屿、北海湾-南海海域、长江流域,将来将取代今天印度半岛-喜马拉雅山山脉-青藏高原的地理方位地质结构史和海陆分布史、纬度史。
简单地说,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地理地质区域,由类似今天的河内-北海湾-南海海域地质登陆演化而成。
可见,今天的北海湾-南海海域的地理方位地质结构、海陆分布史和纬度史,就是现代地学界苦苦探索了几十年的特提斯海的再现。
特提斯海和特提斯洋的区别:
经过上述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今天的海陆结构而言,形成今天喜马拉雅山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曾经有着类似今天北海湾-南海海域的地理方位地质结构史、海陆分布史和纬度史,由类似今天的北海湾-南海海域登陆演化而成。
沿用今天我们对北海湾-南海海域的习惯称谓,我们可以把形成喜马拉雅山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化石的古海域,叫做“特提斯湾”或“特提斯海”,但不可称之为“特提斯洋”。
称谓上的变迁:
相对今天的海陆结构而言,特提斯海曾经有着类似今天北海湾-南海海域的古地理方位地质结构史和海陆分布史,纬度史。
至从板块论产生后,由于现代地学界不懂得地壳运动形式,不知道地壳运动通史,把特提斯海错误的搞到了亚欧陆块西南部广大的地理地质区域,错误的把特提斯海命名为特提斯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