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第三研究所
《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共11个部分,是集我国众多涉海单位和专家智慧的共同成果,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负责总体技术工作,不同部分的标准分别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等单位分别负责起草,海军和涉海有关科研单位也参加了起草工作。11项标准中8项是在1991年《海洋调查规范》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3项是新制定的。
2. 海洋第三研究所洪教授
第一本:《渔夫传奇》 作者:山村户口
第二本:《寻宝全世界》作者:行走的驴
第三本:《从岛主到国王》作者:符宝
第四本:《海洋之王者》作者:星际老猪
第五本:《我有一颗避水珠》作者:奢华
第六本:《超级水皇》作者:尝试新水
第七本:《极品渔民》作者:乐茗山人
第八本:《深海迷图》作者:封旗印轩
第九本:《采珠勿惊龙》作者:二郎神犬马
第十本:《海底寻宝大探险》作者:洪在彻
3. 海洋第三研究所职工孩子上学
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当学术界90年代中期仍然在热烈讨论我国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关系时,1977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最早成立了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一一海洋文化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有海洋历史与文化遗产,沿海城市与区域变迁,海疆史地与中外关系,海洋文艺与产业发展。
海洋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无疑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开起了名正言顺的先例。
很多人对海洋的认知很浅,殊不知海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蓝色国土资源,是我国海洋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各界很多人都需要补上海洋启蒙这一课,尤其是树立海洋国土意识,而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识首先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开展海洋研学旅行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
海洋研学
但20多年过去,对于海洋文化研究、进步与发展应该说是漫长的20多年,因为这些年海洋文化也时常被传媒提及或写进相关文件,但海洋文化的研究、进步与教育现状却一直不容乐观。
在教育部等11部门的指导之下,研学旅行教育势在必行,面对新时代、新海洋、新文化的新的历史形式下,提升海洋文化对研学教育的指导同样迫在眉睫。
一、关于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应该是一种主题教育活动,其研究与成人的研究显然不同。
我们看重的不是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让他们对研究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习俗、文化亲密接触,产生了解,感知历史、社会、自然的多样性,挖掘自身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传承该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中学
学中做
二、海洋研学教育意义与目的
研老师认为:海洋研学教育同样应该与国内教育实际和国情教育实际相结合,应该追求知与行、学与用、美与善、物质与精神相融合贯通的思想。
遵循叶圣陶先生"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的教育理念,遵循小学生体现"玩学(兴趣)"、中学生体现"行学(态度)"、高中体现“思学(精神)"的人之天性,寓教于广泛性与社会性意义,力求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思三统一的目的。
三、海洋研学教育宗旨
海洋研学必须坚持海洋研学与国内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科普教育实际与现状相结合,有的放矢,创新发展。摈弃与意识教育无关,与传统教育无关的东西,克服居高临下直接格式化的误导,强化建设海洋强国主旨意识。
同时海洋研学教育要警惕游学教育格式化,避免流于形式,流于滥用,流于商业化,最终导致受研学者在本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而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破坏性教育。
海洋研学必须坚持教育宗旨:海洋教育,中国时代,中国文化、中国主题。
四、海洋研学教育理念
文化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是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代表,是历史归宿感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
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说的好: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即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涵盖自然海洋与人文海洋两大部分,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自然海洋指海洋科学知识、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与应用、海洋与海岸自然风光;人文海洋指海洋历史、信仰、文物、考古、收藏、博览、文学、书画、艺术、民俗和与海洋有关的古城、古村落、古遗址等人文景观。
生命缘于海洋,因而人类因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理念为指导,在海洋研学教育中对自然与人文应坚持科学与文化的统一,文化与传统的统一,传统与社会的统一,社会与精神的统一,力求全方位表现与传播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讲述好中国海洋器物文化层面对自然海洋认知的科学精神与实践的萌动;人文方面的衣食住行、语言习俗等。制度文化层面对自然海洋认知的科学思想萌芽、技术发明、舟楫之便、渔盐之利;人文方面的语言文字、渔家生活方式、社会与经济结构(古村落)、村规民约等。精神文化层面人对自然海洋的科学认识、科学实践、科学研究与发现等;人文方面的海洋观念、思想、意识、心态,文学艺术等。
发挥海洋文化引领作用与指导意义是世界海洋世纪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海洋研学教育的文化生命力将决定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时代,通俗、快捷、有趣更需要海洋意识教育与科普教育的普及、推广、创新和提升,而科普文化化,文化故事化将成为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海洋研学教育理念:请老师走下讲台下海,让海洋知识走进生活。
4. 海洋第三研究所2022硕士录取
2022年浙江大学各招生大类中,工科实验班(海洋)分数最低651分。工科实验班分数最高686分。此外,很多大类的录取分数非常高,位列全省前五百名。如社会科学试验班(智能财务荣誉项目班),录取分数683,社会科学试验班(竺可桢学院人文社科实验班),录取分数683。医学试验班(竺可桢学院巴德年医学班)录取分数681。
5. 海洋第三研究所第三产业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一直重视珊瑚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在珊瑚礁保护修复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创新。
首先,将传统的无 性 繁殖方法与先进的珊瑚有性繁殖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当中。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框架生物,传统上大多采用基于无性繁殖技术的“珊瑚园艺”或者“珊瑚苗圃”来扩增珊瑚数量,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容易对母体造成伤害以及遗传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其次,在珊瑚礁修复中采用系统修复的原则。珊瑚礁生态修复不仅关注于珊瑚本身,还应关注重要的功能生物。退化珊瑚礁通常伴随着生物多样性降低、功能性生物丧失以及珊瑚与大型藻类占优势转变等情况。
第三,加强珊瑚礁生态修复的监测和成效评估。目前在国内外的珊瑚礁生态修复中,普遍存在着修复周期短、缺乏后期长期跟踪监测等问题。
第四,珊瑚礁修复方法和项目应与水质、渔业管理等一起成为基于恢复力管理的组成部分。珊瑚礁修复并不能替代对珊瑚礁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6. 海洋第三研究所黄发明
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2、革命简介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3、革命背景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4、革命评价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得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学术上,出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参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与科技思潮不断涌现。
当今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新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给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面临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