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2-22 06:46   点击:19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呈现总体稳定、稳中有进、稳中有忧的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受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困难挑战显著增多等影响,部分指标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全市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5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列全省第9位,比一季度放缓0.7个百分点,低于目标0.1个百分点。

(一)从三次产业看,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1.农业生产总体稳定,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8.8亿元,同比增长3.1%,较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服务业25亿元,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共调减低效粮食作物70.3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5.2万亩。全市已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总数达1169家。新招引125个项目落户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额达25.8亿元。

2.工业回升迹象显现,机械装备引领工业增长

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依然保持住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优势产业贡献明显,新旧动能实现有序转换。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虽然较一季度仍回落2.6个百分点,但较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回升迹象开始显现。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349.5亿元,同比增长21.5%,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5.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增长37.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8%。中小企业贡献不断增强。全市3004户规上工业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2673户,实现产值1878.6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市产值比重达59.1%,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111.8%。

3.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新兴行业拉动作用明显

服务业发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316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列全省第3位,较一季度提升3位。1-5月份,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9.3亿元,增长8.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96.4亿元,增长30.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传统行业,分别达到17.6%、16.3%和34.5%,营业利润分别增长57%、74%和19.8%。

(二)从三大需求看,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

1.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1.1亿元,同比增长7%,比一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其中工业投资1050.8亿元,同比增长7%,比一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677.6亿元,同比增长6.3%,比一季度提升1.9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296.2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全市投资10.8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28.2%。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27.3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持续向好,完成1363.3亿元,同比增长9.9%,高于全市投资2.9个百分点。

2.消费回稳态势趋于明显

全市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自年初开始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3.3亿元,同比增长8.9%,列全省第2位,苏北第1位。从商品类别看,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较快。受“国六”标准提前执行影响,车企加大对“国五”车型促销力度,6月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8.7%,累计增长9.7%。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音像制品类商品分别增长100.1%、38.3%和32.4%。

3.外贸进出口难中求进

尽管外部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外贸形势复杂严峻,全市对外贸易仍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均居全省前2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48亿元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1.6亿美元,同比增长8.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3%。

(三)从三大收入看,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1.财政收支运行步伐稳健

上半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8亿元,同比增长2.1%,剔除减税政策因素,实际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17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80%。全市支出均衡性持续加强,上半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10.9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重点民生实事工程支出增长显著,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支出达40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9.9%。

2.企业经济效益增势不减

今年以来,尽管全市经济承受了较大压力,但企业效益仍在预期范围内,稳速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牢固。上半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383亿元,同比增长8.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长面达64%。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业增长面最高,达70.2%;建材行业增长面68.7%;食品行业增长面达到67.8%。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7亿,利润率维持在3.8%的水平上,总体处于保持盈利的稳定区间。

3.居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5元,同比增长8.8%,列全省第5位。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89元,同比增长8.3%,列全省第7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5元,同比增长9.3%,列全省第1位。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四)从发展环境看,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

1.减税降费红利加速显现

全市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深化增值税改革、个税改革等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集中发力,切实为企业减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上半年,全市已累计减轻企业负担28.53亿元,其中新增减税27.26亿元,新增减税降费明显增加,对激发市场活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全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加强防控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贷款余额5557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工业贷款余额为908亿元,同比增长13.7%,贷款总量列苏北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3位。制造业贷款余额为656亿元,同比增长16.1%,总量列苏北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

3.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全市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措施,促进了市场预期改善和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8万户。其中新增企业1.76万户,列全省第6位;新增个体工商户3万户,列全省第9位。截至6月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6.85万户,比去年期末增长2.8%,其中企业总数18.87万户,比去年期末增长1.6%,个体工商户46.89万户,比去年期末增长3.4%。

(五)从发展动能看,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快

1.创新驱动发展日益提速

全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69亿元,同比增长2.4%,剔除化工影响,实际增长13.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6.8%,较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新能源、电子通讯设备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均实现较高增长,分别同比增长60.4%、19.3%和8.9%。今年以来,全市企业新申请专利5804件、发明专利1422件,专利授权4987件、发明专利授权405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全省第一。

2.城市综合功能日臻完善

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盐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集群的27座城市之一,主动作为,加速发展。今年以来,市区内环高架三期工程加紧施工,徐盐铁路盐城段正线已经铺轨完成,盐城高铁综合客运枢纽下月即将封顶,将于年底通车运营。从6月1日起,作为江苏境内重要的南北高速通道盐靖高速正式提速,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盐城机场自去年T2航站楼建成投运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首次引入驻场飞机,实现过夜航班零突破;新增5条航线,极大提升了机场的通达性。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口等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盐城在承接长三角区域的各类要素资源转移方面更具优势,承载力进一步增加。

3.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全市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半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53.62万千瓦,同比增长26.2%,占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30%,列全省第1位。全市新能源发电企业累计发电71.52亿度,同比增长17%,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33.1%。一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7.9%,降幅居全省前列,苏北第1位。上半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3.2%;高耗能行业投资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同比下降4.6%。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69.6%,列全省第4位。全市创新河流治理模式,打破过去碎片化治理,全面启动对全流域118条河流统筹整治。

二、下半年经济形势判断及对策建议

下半年,全市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较大的困难,但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仍将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从积极因素看,虽然化工事件对我市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随着市委、市政府一系列举措实施,面临的困难正逐步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审议通过,给盐城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家出台的系列减税政策效益正逐步显现,7月1日起新一轮降费举措实施,进一步为企业和群众减负。从不利因素看,国际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对外经济形势压力不减。全市PMI指数仍低于荣枯线,6月盐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8.7%,自今年来,已连续5个月在收缩区运行。产业结构转型压力依然较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不多,总体仍然偏小。

2.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是多少

主要用于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和开放水平;发展成效指数主要用于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民生改善状况;发展潜力指数主要用于反映海洋经济的创新驱动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3.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会

1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4.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排名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意义

1.能够缓解中国陆地资源紧张状况,拓展国土开发空间,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等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掌握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增强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2.能够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中国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联系较为紧密,能够推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发展,海洋尖端科技的突破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海洋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

4.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海洋意识,提高对深远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避免他国侵占中国海洋权益,并为海军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发达。湾区上市公司呈现整体实力雄厚、新兴产业突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等特征。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指数以在深沪港交易所上市、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公司注册地或运营总部在大湾区的股票为选样范围。

  其中,湾创100是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指数的核心旗舰指数,筛选属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产业的公司,结合赛迪研究院对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以及公司市值规模、行业代表性、行业覆盖面等因素,选取10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50只来自深交所,指数包括腾讯控股、中国平安、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股票,信息技术类企业股票总数达38只,权重超过25%。大湾区综指选取选样范围内所有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指数刻画大湾区创新发展主线,彰显大湾区独特优势与特色,体现良好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为投资者分享大湾区发展红利提供了新渠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