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4号执行过几次南极航行
第一支南极考察队 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赴南极洲和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中国极地研究所是我国惟一研究地球两极的科研机构,所长董兆乾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大陆的科学家。 董兆乾1966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因成绩优秀进入国家海洋局工作,专攻物理海洋学。 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两名科学家参加他们的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时,国家海洋局得到一个名额。经过几个月的选拔,董兆乾从国家海洋局两万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与中国科学院的张青松一道组成极地考察二人组,董兆乾任组长。当年,董兆乾40岁。 1980年1月12日,董兆乾和张青松乘坐大力神飞机抵达南极,成为中国登上南极第一人。
2. 海洋四号执行过几次南极航行
嫦娥四号成为与嫦娥三号不同的全新航天器,概括起来两者有科学目标、工程目标、有效载荷、着陆环境和通信方式等五大不同。
科学目标方面,嫦娥四号任务均要在月球背面完成,包括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和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探测。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说:“因为没有别的探测器到过月球背面,所以不论是探地形还是探月壤成分,应该都是人类第一次获得一手数据。”
工程目标方面,嫦娥四号任务锁定两个国际首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地月L2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传中继。
有效载荷方面,嫦娥四号将降落月球背面,其着陆器携带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低频射电频谱仪等4台有效载荷和1台生物科普载荷,巡视器上共携带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等4台有效载荷,并将把8台有效载荷带往月球背面冯·卡门撞击坑。
着陆环境方面,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师吴学英介绍说,嫦娥四号的主着陆区为月球背面靠近南极的冯·卡门撞击坑,这里着陆区面积比嫦娥三号的虹湾地区小许多,因为月球背面山峰林立,大坑套小坑,很难找出再大一些、平坦一些的地方。因此,嫦娥四号着陆器在凸凹不平“巴掌大”的地方软着陆,需要具有比嫦娥三号更准确的着陆精度。
通信方式方面,嫦娥四号与地球“飞鸽传书”的通信任务由“鹊桥”中继卫星承担,通过已成功发射并架设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鹊桥”中继卫星,实施与地面的通信信号“接力”,保障嫦娥四号与地球通信联络。
3. 海洋号的航行路线
航海线: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相关情节:
①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沉没了,碰到本地土著人的进攻,尼摩舰长用他的闪电遮挡土著人进到“鹦鹉螺”号。
②在南极他们受困在很厚的冰下,船里极度缺氧。但船里每个人轮着用专用工具把底端厚10米的冰层破开,逃上大海。
③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惑,他们拿斧子和章鱼进行肉搏,一名水手身亡。
④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碰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怒怼,除那三位俘获外各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毁。
⑤在印度洋的珠场和大白鲨进行过搏杀,捕鲸手尼德兰行刺了一条凶狠的巨鲨。
4. 海洋四号
2021年5月发射的航天卫星离地390千米。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时代。
海洋二号D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组网,共同构建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形成全天候、全天时、高频次全球大中尺度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体系,为我国预警预报海洋灾害、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精准的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海洋二号D卫星和长征四号乙运
5. 海洋四号科考船
冯泽芳院士:我国杰出的农学家,中国现代棉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金善宝院士:著名的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和小麦专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
谢家声: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先驱,国民政府中央一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任专任领导人。
樊庆笙:中国著名的农业微生物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微生物学的开创者之一。
刘大钧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60余年,在外源优异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等领域成就卓著。
盖钧镒院士:我国大豆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科学家,“大豆界的袁隆平”。
刘守仁院士:“中国细毛羊之父”,长期从事绵羊育种和牧业工程科技研究,突破传统的绵羊育种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细毛羊种子资源站到世界前列做出重大贡献。
程顺和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从事小麦育种近五十年,素有“南方麦王”之称,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
庄巧生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卓著贡献。
朱显谟院士: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邹学校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带领团队在辣椒优异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育成中国系列辣椒品种,建立了辣椒种质资源库,创制了辣椒骨干亲本。
卢良恕:农学家、小麦专家、农业宏观发展战略专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提出了“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现代食物安全”等重要战略观点。
翟虎渠:长期从事数量遗传及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育种及烟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刘崧生:我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彭加木烈士: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1980年5月第三次到罗布泊考察并担任中国罗布泊科学考察队长,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科考时不幸失踪。198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南农培养的院士校友多达五十余位,国立中央大学时期在校任教的泰斗级大师更是数不胜数,此后培养的社会各界人才也层出不穷。
6. 海洋4号执行过几次南极航行计划
《海底两万里》简要的航行路线: 太平洋——【经托雷斯海峡】——印度洋——【经锡兰采珠场】——红海——【经苏伊士地下水道】——地中海——【从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南极海域(或“南冰洋”)——【到达极点】——大西洋——北冰洋【挪威海岸附近的罗弗敦群岛附近的海域】。
扩展资料:《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7. 海洋四号轮船
海洋2号04星在酒泉用长征4号成功的把海洋二号04星发射入轨
8. 海洋一号d卫星捕捉到南极火山喷发评论
1、巴姆凯莉(土耳其)
它在土耳其语里的意思是“棉花城堡”,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楚它名字的来由。如梦似幻,又像是天然棉花铺就的白色城堡。
2、埃里波斯火山的冰塔(南极洲)
这就是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南极苦寒之地,时有火山喷发,正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川,冰火两重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3、黑岩沙漠间歇喷泉(美国,内华达州) 你在地球上看到了似乎只能在外形或者科幻大片中才能看到的情景,看着非常像梦幻画面,然而确实真实存在的场景,他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
4、帐篷式山峰(美国,新墨西哥) 我们只能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正所谓造化钟神秀,面对如此震撼壮美的自然奇迹,我们除了去赞叹,还能做什么呢?
5、月亮谷(阿根廷) 伊斯奇瓜拉斯托/塔兰穆帕亚自然公园地处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带,其中湖泊和沼泽中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一部分已经成为煤层,其他化石则完好的保留了植物原本的形状、脉络和纹理,在其他地区这种保存形式并不多见。在沉积物中最常见的是火山岩灰层,伊斯奇瓜拉斯托土地干燥,表面崎岖不平,人们称之为“月亮谷”。
6、丹霞地貌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在中国丹霞地貌中比较典型,是该地区微红色的岩石被不断的侵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貌。
7、魔井——巴西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
魔井不是井,是巴西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中的一个塌陷湖。湖水清澈,能够十分清楚看到湖底的石头以及古老的树干,当太阳透过缝隙投射到湖面时,湖面上会显现出一片美得动人心魄的蓝,如此纯粹。
8、石林(中国)
石林是中国卡斯特地貌景观的另一个称谓,是石灰岩不断遭到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从明朝起,就已经以“世界第一奇观”闻名遐迩。
9、五陵岩,湖南(中国)
湖南地区有很多梦幻的地理奇观,五陵岩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地理奇观由卡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组成,那儿还有壮阔的瀑布以及亚洲地区最大的石灰岩洞。
10、乌尤尼盐沼(玻利维亚) 它被称为的“天空之镜”。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满,形成一个浅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则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硬壳,中部达6米厚。人们可以驾车驶越湖面。尤其是在雨后,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