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上层是多少米
海洋的深度是用回声探测仪探测出来的。回声探测仪是利用声音在海底反射来测量海洋深度的,就好像我们在山谷中听到的回声一样。
在探测某个海域海底深度的时候,首先要用回声探测仪向海底发出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
超声波发出以后,到达海底就会反射回来,回声探测仪接收到讯号后,计算出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所用的时间,根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每秒钟1500米,就能知道海底的深度了。 1520年,著名航海家麦哲伦曾经尝试着在远海探测还的深度。
他们在仅有的一条800米长的绳子一端栓好一个重锤,然后把绳子全部放到海里,重锤还没有接触到海底。
麦哲伦用重锤测量海洋深度的尝试,实际上没有成功,即使用更长的绳子也不行,因为绳子太长了,绳子本身的重量就会增加,一旦绳子的重量超过了重锤的重量,人就无法感觉到重锤是不是到达了海底,也就无法测量出海洋的深度了。
现代化的测量海洋深度的仪器,人们只要打开它的开关,海洋的深度立即就会在仪器上面显示出来。
测量3000米深的海底,大约只需要4秒钟的时间,船只可以一边走一边测量。
仪器上还有自动地记录装置,还能够自动地把海底的形状精确地连续记录下来.
2. 海洋上下
海水会结冰。
1. 我们知道淡水在0℃时结冰,可是海水就不同了。海水含有很多盐分,海水结冰时必须把所含的盐分大部分排出,这时的海水才能结冰。所以,海水必须在低于0℃以下时才能结冰。
2. 结冰时的温度,随海水中盐度的大小而变化:盐度高的海水,结冰时温度就要低;盐度低的海水,结冰时的温度就需要高一些。淡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海水呢?也是因为含有许多盐分,它的最大密度的温度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当海水盐度大于24.695时,最大密度的温度低于冰点温度;盐度小于24.695时,最大密度的温度高于冰点温度,只有盐度等于24.695时,最大密度值的温度和冰点的温度一样,都是-1.332℃。在海水的盐度低于24.695时,海水结冰的过程和淡水相似,但海水的盐度一般都高于24.695,因此海水结冰的过程比淡水要慢得多,需要的温度要比淡水低。
3. 海水结冰的物理过程比较复杂。寒潮天气使海面气温下降,大风搅拌,海面散失热量,海水冷却,海水温度降低。当降低到接近海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上层海水比重变大了,产生下沉,下层海水比重相对变小,要上升到表层。因为海洋中的海水盐度一般高于25,海水温度达到冰点,也正是接近密度最大时的温度,表层与下层海水又发生下沉上升的对流混合。其结果,把海表面的冷却水带到下层,又把下层形成冰晶时所放出的结晶热带到海面,海水再一次冷却,直到整个下沉上升水层密度均匀稳定才停止。当海水温度降至冰点并继续散热时,海水就开始结冰。海冰的形成可以开始于海水任何一层,如果混合强烈直达海底,也可以在海底部结冰。
4、海水结冰最基本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气温、水温急剧下降到冰点或冰点以下。二是要有凝结核。这个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满足的,在海洋中普遍存在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悬浮微粒和冬季降落到海面的雪花,这些都是结冰所需要的凝结核。
3. 海洋有几层
港珠澳大桥主塔163米,堪比50层大楼!
港珠澳大桥,原称伶仃洋大桥,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港珠澳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是世界建筑史上里程长、投资多、施工难度大,也是最长的跨海大桥。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
4. 海洋顶端
崂顶实际上是崂山山脉上的一个陡峭的小山峰,相对高度从北坡的几十米到南坡的上百米,顶部面积非常小,仅仅能容纳一个亭子般的建筑。
崂顶之上可俯视群山,大海以及青岛市区(尽管距离青岛市区直线距离仅有10到20公里,需要天气配合)。最吸引人的景观是冬季甚至初春的雾凇,积雪,以及任何季节都有可能的云海。
5. 海洋表层是多少米
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因为是从深度1米处开始,就可以忽略气温短时变化的影响。
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表层海水到1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递减,1000米以下,水温下降变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层受太阳辐射影响大,在海洋深处受太阳辐射和表层热量的传导、对流影响较小。
6. 海洋上层有什么生物
黑海边缘浅海区和海水上层有鱼等海洋生物。
黑海是一个面积大并缺氧的海洋系统。据观测,在220米以下水层中已无氧存在。在缺氧和有机质存在的情况下,经过特种细菌的作用,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分解而形成硫化氢等,而硫化氢对鱼类有毒害,因而黑海除边缘浅海区和海水上层有一些海生动植物外,深海区和海底几乎是一个死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