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文化的发展(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2-17 08:08   点击:226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首先大一统的思想,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是中国人追求的梦想,中华文化有较强的包容性,没有一家独大的宗教信仰,宗教斗争较少。我国的宗教就是文化,不是唯我独尊的概念。孔孟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得到了广泛接受,加上我国人才辈出,我们祖先的杰出代表人物。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的所作所为成为周边国家领导人学习的榜样。所以虽然我国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也没有导致我们灿烂文化的中断。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被汉族同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2. 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图

海洋文化特征是其开放性、向外性。

海洋文化的代表:希腊 因为海洋文明的祖先大多从事捕鱼业,渔获不是经常能有,加上风吹雨打,常常生死未卜,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冒险性。促使这些人敢去闯、敢去冒险的精神,所以才有了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大陆文化特征是保守性、内敛性。大陆文化的代表:中国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中央集权制。农业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得来不易,因此常常固定下来就不走了,所以才有了封建制度,而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时运好、收成才好,所以大家都有危机感,因此,中国人习惯了存钱。大陆文化发展重心在内陆、忽视海洋,中国人独有向心力,无论在何地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大陆文明更容易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地发展。

3. 海洋文化是谁创立的

1、海洋族群的胸襟禀赋海洋族群以为家,四海漂泊,大海既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展示英姿风采的大舞台。

在长期与海打交道的情况下,造就了海洋族群有别于陆地居民的禀赋品性。

比如出海航行通常要背井离乡,没有新鲜蔬菜,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也没有电视文娱活动,所以,造就了他们舍家离乡、吃苦耐劳、谦恭俭朴、以苦为乐的禀赋;铸就了他们海纳百川的胸襟,接纳异域文化的容人气量和品德。

2、海洋群体终日生活并工作在海上,就必然会与狂风恶浪搏斗;向未知海域探险,就一定会遇到激流暗礁;长期在茫茫大海上航行,就一定要克服并战胜各种困难;遇到海难时不幸落水,就要靠顽强的意志和求生欲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有这些都是培养海洋精神的环境条件,因此可以说,是大海造就了海洋群体的迎风踏浪的冒险情怀、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秉性品德、放手一搏的战斗意志、永不放弃的求生欲望。

4. 海洋文化发展现状

中华民族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华夏部落联邦时,天然海贝钱币初现端倪。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以及商周墓葬中,均有发现加工而成的贝壳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贝壳又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等商品进行交易。唐玄宗时期,唐朝宫廷送给日本圣武天皇的紫檀螺钿五弦琵琶,被誉为世界海洋螺钿艺术的稀世珍品,现收藏于日本正仓院。总之,在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从来没有缺失过利用海洋资源开展文化商业活动,并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圈被誉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大型文化圈,包括了整个东亚环中国海地区。按照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的结论,占当时全国总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有四亿四千万的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96%。所以从上述两方面来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海洋文化影响的人口数量是非常巨大的。换言之,当时沿海居民的海洋文化精神生活是比较丰富的,再加上内陆外来人口和海上贸易流动人口等因素,经过长时期的各种文化交汇和沉淀,中国沿海地区的文化资源具备了明显的地域性、独特性和海洋特征。可以说,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在沿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很大程度上可以佐证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人口数量最多地域的文化商业活动的业态。

  当前,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主权中的地位凸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显著,在国际文化竞争等方面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海洋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提出了我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这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互信的角度,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正逐渐展现其文化自信与自觉。

——战略意义

  第一,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既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强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其发展正是对中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和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落实。

  第二,从地理经济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推动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利用海洋的空间维度,加大海洋服务业产值,为传统海洋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探索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第三,从民族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间人民的文化同源性交流,加强了解,传播21世纪新海洋观,提升沿海地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海洋文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发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作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动力。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各种鲜活的题材,可以极大丰富民族文化,为形成产业规模化、链条化积蓄新的力量。

5. 海洋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是持续至今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的影响:

1、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2、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在古代曾经对周边国家造成深重影响。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文化非常接近,亦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但琉球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特点

1、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而长江由于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出海口通畅,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2、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

3、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