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带海洋的行星(太阳系海洋行星)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2-10 05:18   点击:29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太阳系海洋行星

        一 天王星 天王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4.5倍,自身的密度是比较低的而且这个星球的大气中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还有这很多固体的冰,天王星具体的冰含量目前不能精确,但是粗略估计天王星冰水含量是地球的10倍左右。

        二 木卫三 木卫三是木星的第一大卫星,直径比水星还要大,但质量不过是水星的一半,主要由岩石和冰结构组成,在木卫三的冰层下面还有咸水海洋,液态水的含量是地球的30多倍,其咸水海洋深度是地球海洋深度的10倍。

      三 木卫四 木卫四在太阳系中是第三大卫星,主要成分主要是岩石和冰,岩石和冰的存在正好是相同的,所以水资源特别丰富,这个星球还有大气存在,也很有可能孕育生命,在咸水海洋中可能有生命存在。

          四 土卫六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还被称为泰坦,它和其他的卫星不同,这个星球表面有海洋和漩涡,很可能有生命存在,土卫六存在的并不是水,而是属于甲醛的液化状态,根据探测在内部可能有地下海洋存在。

2. 太阳系行星球

太阳系行星排名:金、木、水、火、土星、地球、天王、海王、冥王星

天王星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几乎围绕太阳水平旋转。

 海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远的行星,体积是太阳系第四大行星,但质量排名第三。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小、最接近太阳的行星,其轨道偏心率最大。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速度最快的第五颗行星。

3. 太阳系的海洋

如果是行星的话,太阳系目前恐怕没有一个有海洋,土卫六虽然有海洋,还是液态甲烷海洋,但是不是行星是颗卫星。那就介绍两个总有海洋的太阳系外的行星了。

1、焦油海洋的热木星

热木星是指其公转轨道极为接近其宿主恒星的类木行星,这样的行星可以在其他星系中发现,它们可能比木星大,轨道比水星更接近太阳。

900光年外,有一颗叫做wasp——12b的系外行星,这颗系外行星是一颗炽热的热木星,类似于我们的邻居木星。它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而不是像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它是已知被中心恒星加热的最强烈的行星之一。它是最热的行星之一。温度高达2250摄氏度。

有证据表明wasp-121b的低层大气温度很高,导致铁和镁仍然是气态的。它们流入高层大气,在那里它们可以借助氢和氦进入太空,它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也就是说,它的星球表面可能覆盖着类似焦油的物质。

2、遍布淤泥的超级地球

“超级地球”一般是指类地行星,也就是一个大气体积是地球10倍的行星,因为它有可能变成固体,或者有一个液态海洋。如果温度合适,它们可能成为潜在外星生命形式的家园。

41光年外,有一个代号为巨蟹座55e的“超级地球”,巨蟹座55e直径25500公里,质量和密度分别是地球的8.63倍和2倍,地表温度接近2700℃。它离地球很近,41光年。

它绕着一颗主序列恒星运行,因为它被恒星的潮汐所锁住,行星的一个半球总是固定地面对它的“太阳”,天文学家计算,这一边的平均温度超过2480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这边的地壳会完全融化。这是一个充满“泥浆”的星球

4. 海洋的行星

1、矮行星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齐娜/阋神)都属于“矮行星”。

2、可见行星

行星是自身不发光的,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来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以至于它的形状大约是圆球状,质量不够的被称为小行星。“行星”这个名字来自于它们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们在行走一般。

3、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顾名思义,类地行星的许多特性与地球相接近,它们离太阳相对较近,质量和半径都较小,平均密度则较大。

类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层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坚硬壳层,有着类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种地貌特征。对于没有大气的星球(如水星),其外貌类似于月球,密布着环形山和沟纹;而对于像有浓密大气的金星,则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4、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

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这两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根据上述这一定义,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5. 太阳系小行星发现海洋

  小行星带(Asteroid belt)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内,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   密集的小行星带   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万有引力以外,木星的万有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目前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   起源演化   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吸积过程的碰撞普遍,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即所谓的微星),便能用重力吸引周围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巨大的   小行星Ida和它的卫星,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   气体行星。小行星带的形成之谜不知道何时才能破解。不过,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记载着太阳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因此,小行星的起源是研究太阳系起源问题中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一环。   主流观点及解释   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由于某种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目前被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阳星云假说,认为星云中构成太阳和行星的材料,尘埃和气体,因为重力陷缩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太阳系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因吸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并且使颗粒的大小稳定的持续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所谓的微星—便能经由重力吸引邻近的物质。这些星子就能稳定的累积质量成为岩石的行星或巨大的气体行星。   在平均速度太高的区域,碰撞会使星子碎裂而抑制质量的累积,阻止了行星大小的天体生成。在星子的轨道周期与木星的周期成简单整数比的地区,会发生轨道共振,会因扰动使这些星子的轨道改变。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间,有许多地方与木星有强烈的轨道共振。当木星在形成的过程中向内移动时,这些共振轨道也会扫掠过小行星带,对散布的星子进行动态的激发,增加彼此的相对速度。 星子在这个区域(持续到现在)受到太强烈的摄动因而不能成为行星,只能一如往昔的继续绕着太阳公转, 而且小行星带可以视为原始太阳系的残留物。   小行星Gaspra,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   目前小行带所拥有的质量应该仅是原始小行星带的一小部分,以电脑模拟的结果,小行星带原来的质量应该与地球相当。主要是由于重力的扰动,在百万年的形成周期过程中,大部分的物质都被抛出去,残留下来的质量大概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   当主带开始形成时,在距离太阳2.7 AU之处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就能够累积冰。 在小行星带生成的主带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并且是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供应者。   因为大约在40亿年前,小行星带的大小和分布就已经稳定下来(相对于整个太阳系),也就是说小行星带的主带在大小上已经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但是,小行星依然会受到许多随后过程的影响,像是:内部的热化、撞击造成的熔化、来自宇宙线和微流星体轰击的太空风化。因此,小行星不是原始的,反而是在外面古柏带的小行星,在太阳系形成时经历的变动比较少。   主带的内侧界线在与木星的轨道周期有4:1 轨道共振的2.06 AU之处,在此处的任何天体都会因为轨道不稳定而被移除。在这个空隙之内的天体,在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中,就会因为火星(远日点在1.67 AU)重力的扰动被清扫或抛射出去。   其他解释   最早提出的成因解释是爆炸说,是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亿万年前的大爆炸分解成了千万颗小行星。这种   小行星Mathilde,近地小行星探测器拍摄   理论一下子就解决了两个难题:小行星带的产生和为什么没有第十行星。但这种设想最大的缺陷是行星爆炸的原因说不清楚。也有人认为,木星与火星之间的轨道上本来就存在着5-10颗同谷神星大小相似的体积相对较大的小行星。这些行星通过长时间的相互碰撞逐渐解体,越来越小,越分越多,形成了大量的碎片,也就是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小行星带。这些解释各有道理,但都不能自圆其说,因而都未形成定论。

6. 太阳系海洋行星有哪些

海洋行星是一类假定存在的系外行星,其表面完全被液态水构成的海洋所覆盖。该类行星上的海洋可能深达数百千米,远深于地球上的海洋。系外行星GJ 1214 b很可能是一颗海洋行星。

海洋行星是在外太阳系中形成的行星,其最初的物质构成类似于彗星,包括质量近乎均等的水和岩石。该类行星上的海洋可能深达数千或数百公里,远深于地球上的海洋。

7. 太阳系八大行星拥有海洋的行星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不了解天文学的朋友看到海王星有个“海”字,而且海王星的颜色非常接近海洋的蓝色,可能还会以为这个星球上面是大海,实际上海王星是一个气态星球,属于气态星球中的冰巨星,它的表面是没有大海的,都是由厚厚的大气层组成,然而在它的内部,却真的有巨大的海洋,可以说比地球上的海洋都大得多,而且温度很高。

海王星距离太阳约45亿千米,离我们地球也时刻都在40多亿千米之外,虽然其体积是地球的57倍,直径达到了近5万公里,但由于距离实在太远,它也是我们在太阳系中唯一用肉眼看不到的行星。

8. 太阳系八大行星拥有海洋

首先我们要清楚石油的来源,然后我们才能确定别的星球有没有石油。

石油的形成有许多种说法,许多的外国学者说石油是动物尸体演化而来,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看岀那些白皮肤,高鼻子的外国书呆子是多么的脑筋不好用,而且这种理论还有许多的中国书呆子随风应合。这是多么的悲剧。

我们在农村曾经用过沼气池,而且在许多的沼泽地带也会岀现冒汽泡的地质结构,这些汽泡能够燃烧。

这就启发了我们认知了一个问题,有机质能够在密闭的地下形成汽体,在不密闭的空间也能够形成汽体,但是无法储存。

我们可以在一堆烂草和动物尸体中闻到一股汽味,这些汽味散发在空间,浓度很低,但是,我们可以借想,如果把它们密闭起来,发酵,而浓度高,而且能够在它们的最上层获得可燃汽体,当然最下层就是渣渣了。

这个条件的形成必须具备水,有水才有生物,和形成能够演化岀生物的有机质,这个不一定是生物。

地球诞生生物以来,岀现了大量的植物,和海底淤泥,这都是有机质。

地壳的挤压运动,把大量的植物埋藏在地层下面,这些植物在密闭的地下发酵,逆出气体,地层的压力,使许多的泥土变成了层积岩,一层一层的压着,而有汽体的地下空间就会形成一个汽体层,和汽体腔,汽体空间。这些汽体压紧,不能释放,浓度高,而由汽体压缩成液体,这个液体就是石油。

地球曾经有过茂盛的植物时代,而植物大部分生长在河流湖泊周围,河流形成的湖泊,由于地震,地质的变化把它们埋在地下,发酵,而形成石油。

如果地壳有缝隙,汽体跑岀,而形成煤。煤矿里面往往会出现瓦斯爆炸,这就是没有溢出的可燃汽体作怪。

讲到这里,我们对石油的形成与启源就大概了解了。

我们知道石油是地层中的有机质形成的。而形成有机质的原因必须要有水,和不断天翻地覆的地质变化。而水会创造生物,动物与植物,尤其是植物。

那么我们还知道,形成石油必须要有一层漂浮在地球岩浆中的大陆,这层大陆在不断的运动,进行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运动。

其它的星球上有生物吗?有水吗?有地球上的一切吗?如果没有就不会产生石油。

我们遙看无数的星球有类似地球的吗?没有地球的环境那里来的石油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