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鱼的形状和特点
海洋动物是海洋中各门类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十分不同的异养型生物的总称。它们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摄食植物、微生物和其他动物及其有机碎屑物质为生。海洋动物现知有16~20万种,它们形态多样,包括微观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和高等哺乳动物——蓝鲸等。海洋动物分布广泛,从赤道到两极海域,从海面到海底深处,从海岸到超深渊的海沟底都有其代表。海洋动物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3类。海洋的生活条件相对一致,面积广大,动物中除鱼类、鲸类,还有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如头足类和水母等。
在深海层,仅发现不依赖浮游生物生存的动物。
在许多大洋区,海流将营养丰富的深层海水带到浅层,使海洋浅层带增加了鱼类产量。
在海底生活的底栖动物,包括固着动物,如海绵、腔肠动物和管沙蚕等以及运动动物,如甲壳类、贻贝、环节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珊瑚动物在热带海洋发展最充分。
珊瑚礁是由大量建礁动物和植物的白不垩质骨骼物质(特别是珊瑚和苔藓虫)沉积而成的。
在珊瑚礁环境中,动物最密集且最多样化。
2. 海洋鱼类特点
鱼类是体滑而形如纺锤、呈流线型、具鳍、用鳃呼吸的水栖动物,但更多的种类不符合此定义。有的鱼体极长,有的极短;
有的侧扁,有的扁平;有的鳍大或形状复杂,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鳃开口形状位置变化极大。鱼类是人类的重要食物。过度捕捞、污染和环境变化都会破坏鱼类资源。
世界上现存已发现的鱼类约三万二千种,鱼生活在水里,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国计有二千五百种,鱼类各纲之间的差异之大就如陆生脊椎动物各纲之间。
3. 海洋鱼特点
水母 身体特征 外形似伞,伞缘有很多触手,口位于腹侧中央,有的有长口管,或有长口腕。可分小型的水螅水母和大型的钵水母两类。水母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水母的身体由一个伞状的胶状物质组成。下方有许多触手,借助伞内肌肉收缩,水母可以在海面上一起一伏地游动。由于它体内的消化腔经口与外界相通,因此以前将这一类的动物称为腔肠动物,现在则将它们称为刺细胞动物。水母触手上有很多刺细胞,遇到刺激时就会放出卷曲的丝状物缠住食物。有的刺细胞末端有倒钩或刺,能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使其麻醉。腹侧中心的口部或口道上的小洞可猎食浮游生物。伞缘上的触手,少的有4只,多则达到数百只。 生活习性 水母能生活在所有水域,包括淡水。水母大多栖息于温暖的浅水海域,饲养时则以恒温为佳。水母会在白天光合作用结束时至海水表面进食浮游植物。人工饲养时食物来源较为困难。肉食型则于晚上8~12时才开始觅食,可以喂食孵化出的丰年虾。 有的身体没有刺胞,但是身体侧面有成列栉枝,是属于栉水母类,属于外洋性,利用水波而游动,吞食大动物运动时会产生红色荧光。由于水母与其他腔肠动物一样有毒刺细胞,因此水母不适合与其他鱼类饲养在一起。 获取途径 可以在有水母出现的水域捕获。有些水族商店也会经营水母,但大多数水族店所提供的都是海水水母。 饲养环境(容器) 必须用800升以上的大玻璃缸。一般以长、宽、高各约为水母圆盘直径的10倍空间较适合。 食物种类 水母除了可以喂食刚孵化的丰年虾外,也可以喂食水蚤或轮虫。 饲养方法详解 水母最好养在捕捞到它的水域的原生水中,适宜的水温保持在10℃~25℃。水温不要太低。水质要新鲜。水母比一般海水鱼难养是因为它只喜欢吃活饵却不吃死饵,而且食量大,消化又快,所以您得要准备许多活饵来喂食,且一天至少要喂食两次以上。如果您是住在海边的话,就可以天天用很细的网具在海水中捕捞浮游动物供水母吃食,不过这不是都市家庭所能够做到的。另一种较可行的方法则是购买干燥且处理过的丰年虾卵,自行用海水打气孵化,以作为水母的食物。不过丰年虾卵大都是进口的且价钱较贵。此外,水母也不太适合和一般海水鱼混养,因为它可能会吃其他的小鱼,也可能会被其他较大的鱼吃掉。
4. 关于海洋鱼类的介绍
1、箱形水母
在此次十大最危险海洋动物评比中,箱形水母凭借独一无二的致命性问鼎最危险头衔。生活在海洋的箱水母种类繁多,虽然没有正式记录,但大量轶事证据显示,每年有数十人甚至100多人命丧箱水母之手。
2、虎鲨
但最可怕的鲨鱼并非大白鲨,而是虎鲨,更多的人实际上命丧它们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够让人天生恐惧的动物并不多见,鲨鱼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热带和温带水域,都能发现虎鲨的踪迹,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岛屿周围。有记录显示,大白鲨每年袭击人的次数确实要高于虎鲨,但致人死亡的事故发生数量则不及虎鲨。
3、石鱼
石鱼之所以跻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们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鱼;另一个则是,它们是动物王国的伪装高手,能够像石头一样静静在“潜伏”在海床上,等待猎物主动上门。
虽然石鱼不会主动发起攻击,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险与之亲密接触。石鱼背上的棘刺能够抵御鲨鱼或其它捕食者的进攻。所释放的毒液能够导致暂时性痪症,不经治疗便会一命呜呼。
4、海蛇
人类对蛇拥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让海蛇顺利跻身榜单之列。虽然也像陆上同类一样释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个“海洋隐士”,因此并不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5. 海洋鱼百科
鱼鳍
鱼类在水中主要依靠鳍来自由游动。鱼的鳍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胸鳍2片,生在头的后方、鱼体前部的两侧,每侧1片,两侧对称,其主要作用是改变鱼的游动方向,如向上、向下、左右转弯等,同时还用于保持鱼体的平衡。背鳍生在鱼的背部,有的种类为1片,有的种类为一前一后2片。腹鳍生在鱼的腹侧前部,有的种类左右各1片,有的则合二为一。臀鳍生在鱼的腹部后方、肛门附近,一共2片。背鳍、腹鳍、臀鳍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鱼在水中身体状态稳定,防止侧翻。尾鳍生在鱼的尾部,只有1片,有的呈桨状,有的为开叉状,尾鳍的功能最多,对鱼的运动也最重要,其左右摆动是鱼向前游动的主要动力,此外还有控制鱼的前进方向、保持鱼体稳定等作用。
鱼的各种鳍
鱼鳔
鱼类的身体比重一般都略大于水,之所以能在水中自由地沉浮,主要是通过体腔内一个叫做“鳔”的囊状器官来进行调节。大多数鱼的腹腔内都生有鳔,鱼鳔为长椭圆形囊状器官,分为前后两个室。鱼类可以通过部分腺体从血液中分离出气体填充至鳔内,以调节鱼体的比重。鱼需要上浮时,向鳔内充气,使鱼体的比重小于水;鱼类需要下沉时,则排出鳔内一部分气体,使鱼体的比重大于水。同时鱼还可以通过调节鳔前后两个室的充气量大小,使鱼体的前后侧浮力不等,从而使鱼在水中能呈现头部上仰或者尾部上翘等不平衡状态,以协助其能向上或向下快速游动。
鱼鳔
有些深水鱼(如金枪鱼类)体腔内没有鳔,平时只能依靠在水中不停地游动才能保持漂浮状态,一旦停止游动很快就会下沉。鲨鱼虽然也没有鳔,但其肝脏很大,可通过调节肝脏的比重来调节其沉浮。
陆地生物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肺组织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有些陆地生物种类的皮肤也能参与呼吸功能。而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通过鳃与水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溶于水中的氧,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海水通过鱼的口进入口腔,再通过两侧的鳃流出体外。海水在经过鳃时,与鳃组织进行气体交换,溶于水中的氧透过鳃组织薄膜进入血液,鱼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则通过鳃组织薄膜排入水中。鱼类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效率要比陆上生物高得多,陆上生物进行呼吸时一般仅能吸收空气中所含氧的20%左右,而鱼类则可吸收水中溶解氧的80%。这是由于水中溶解的氧比空气中氧的含量要低很多,空气中含氧量约21%,而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仅有5~7毫克/升,水中的含氧量仅为空气含氧量的几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