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水文特征
特点:
亚洲的地形是中间高.四周低,河流也是从中间向四周流去
比如:黄河和长江.都是发源于高原(亚洲的中间) 向海洋流去(亚洲的四周)
原因:亚洲地区总体地势西高东低 河流大约有三种流向
1.向东流入太平洋 (如长江.黄河)
2. 向南流如印度洋 (如雅鲁藏布江)
3. 向北流入北冰洋 (如叶尼塞和.勒拿河.鄂毕河)当然存在内河 (塔里木河)
扩展资料:
亚洲河流表列出亚洲的主要河流名称;包括亚洲十大河流,三大内流河和24条其它河流。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最出名的还是这十条河流分别是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
河流通常是指陆地河流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河流一般是在高处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的终点。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著名的河流有长江,黄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
除河源和河口外,每一条河流根据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征分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占优势,河槽多为基岩或砾石;中游比降和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刷、淤积都不严重,但河流侧蚀有所发展,河槽多为粗砂。下游比降平缓,流速较小,但流量大,淤积占优势,多浅滩或沙洲,河槽多细砂或淤泥。
大江大河在入海处都会分多条入海,形成河口三角洲。通常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补给外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外流流域。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这类瞎尾河称为内流河,补给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内流流域。
中国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3.76%。为沟通不同河流、水系与海洋,发展水上交通运输而开挖的人工河道称为运河,也称渠。为分泄河流洪水,人工开挖的河道称为减河。
中国境内的河流,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全国径流总量达270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5.8%。由于主要河流多发源于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注入海洋的外流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
2. 海洋水文特征的主要要素
亚洲水系特点
亚洲的水系分布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二个为两大最主要特点)
第一,长河数量多。
亚洲区域辽阔,许多河源远离海洋,形成长河。流程在4000千米以上的河流共7条:鄂毕河(5570千米)、叶尼塞河(5940千米)、勒拿河(4270千米)是北冰洋流域的长河;黑龙江(4350千米)、黄河(5464千米)、长江(6397千米)、渊公河(4500千米)是太平洋流域的大河.就是中亚的内陆河锡尔河(2991千米)也比欧洲的多瑙河(2860千米)长一些。
第二,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亚洲的地形结构是中部高四周低,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耸立于中南部,亚洲的大部分山脉都从这里分散出去。因而亚洲水系分布受地貌结构的制约,也呈不匀称的辐射状,并以荒漠为中心,由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蒙占高原东缘、阿尔泰山山脉、哈萨克丘陵、土尔盖高原以及伊朗高原南缘的山脉,围成广大的内陆水系。内陆流域外围是外流水系,由朱格朱尔山、外兴安岭、雅布罗诺夫山脉、萨彦岭、哈萨克丘陵等围成的向北冰洋倾斜的北冰洋流域;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以东,为太平洋流域;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以南,属印度洋流域。另外,还有少数短小河流分别注人黑海和地中海.
第三,内陆流域广大.
亚洲内陆流域面积约为1 770万平方千米,占全洲总面积的40%,这个比率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之所以形成广阔的内陆流域,主要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的结果,同时,与第四纪地质史也有密切关系。内陆水系多分布在中亚、西亚闭塞的山间高原、盆地与低地,这些地区多是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的干燥荒摸和半荒漠地带。亚洲地域辽阔,干旱的内地距海遥远,也是内陆流域面积广大的原因之一。
第四,纪大冰期后,鄂毕河、叶尼塞河改道北流,过去向南流的旧河道逐渐干枯,成为遗迹,促使中亚地区向千燥的内陆荒漠转化。
3.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最大的差异在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上,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多雨,故该地区河流水文特点是全年径流量季节分配均匀;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暖湿多雨,故该地区水文特点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径流量小,冬季径流量大(即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汛期)。
4. 海洋水文特征有哪些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河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河流的流量、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多在夏季。
5. 海洋水文特征是什么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水系特征包括水系形态(如:树枝状、向心状、羽状等)、支流湖泊状况、流程一、流域、河道(宽窄、深浅)等。
两者均受气候、植被覆盖率、地形地势的影响。
海洋水文,海水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包括潮汐、海流、涌浪等运动,海水的声、光、电磁等物理现象,海水的热、盐结构和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6. 海洋水文特征如何影响生物的分布
欧洲西部平原河流水文特征是:全年水流量平稳,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成因是:处在西风带控制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
东部内陆地区水文特征:有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有结冰期;成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年内分布不均。自西向东气候特点的变化是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因为,北德平原位于北纬40-北纬60度之间,属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风从大西洋吹向亚欧大陆,由于自西向东距海越远,所以,受海洋气流影响减弱。
7. 海洋水体特征
世界的水有各种颜色,有的地方是蓝色,有的地方是绿色,还有透明颜色的,那么水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答案让人很意外:干净的水是蓝色的。我们平常喝水的杯子体积有限,所以很难分辨出水到底是什么颜色。假如将一个像高楼那么大的杯子装满干净的水,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水是蓝色的。
水的颜色是取决与水分子对光的吸和反射情况。阳光一类的,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也叫光谱。在光谱中,红色到绿色的波长范围附近的光就容易被水分子吸收,蓝色部分的光则会被反射出去,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蓝色。
但是水颜色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越远离海岸的海域中心,海水就是深蓝色,有的甚至发紫,然而靠近陆地的海岸线一带,从远到近,海水的颜色则从蓝变绿,在由绿变成黄绿色,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就要和水中的浮游物质还有水的深度有关系了。
海水并不是只能用蔚蓝形容,在不同地方的大海颜色也会有很多变化,在海岸线附近,海水里有着很多从陆地上重来的有机物和水生物质,其中有一些很小的绿色物质,叫做浮游生物,他们含有一种叶绿素的化学物质,叶绿素可以吸收大部分的红光和蓝光,反射绿光,所以我们看见海岸边的海水就是绿色的了。
在宇宙中,海洋的颜色可以让我们分辨地球上生命的聚集区,绿色海洋地区就如同陆地上的热带雨林,充满生命;而深蓝色的海域则是很少有生命的地方,这里就如同大陆上无人居住的沙漠。
海水和海水中的浮游物质对光的吸收方式也会改变水面的颜色。假设你正在驾驶一台黄色潜艇,在水面附近,你的潜艇是黄色,但是潜艇慢慢潜入海底,照到潜艇上的光越来越少,当潜艇下降到水下30米的深度时,阳光中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的光几乎都被水分子吸收了,只有蓝色和绿色的光能到达潜艇表面,这时你的潜艇就变成了蓝绿色。如果再往下降,直到绿色光也消失了,潜艇就变成深蓝色了。
浮游物越多,海水越混浊, 对光的吸收量就越多。所以越是混浊的海水,你下降时看到周围环境变暗的速度就越快。
一句概括就是:海水大部分是蓝色的,浮游生物多或者海水浅的区域,会呈现出绿色的海。纯净的大洋深处都是蓝色的。绿色见底,说明浮游生物多,富有生命力;绿色浑浊,说明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