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颜色分层
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绿色代表平原。淡黄色代表丘陵。黄色,浅褐色,褐色和深褐色代表山地的高度越来越高。面积比较大的黄褐色地区是高原。周围颜色深,中间颜色浅的地方是盆地。
蓝色代表海洋,蓝色越深表示海洋越深。分层设色地形图是一种常用地图,弄清颜色的含义才能看懂。
2. 海洋的分层
与水温有关。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温度高,密度小(受热膨胀),所以 以中、低纬度为中心的海洋,经常呈现分层状态,表层水的密度轻于中、深层水,上下的混合很少
3. 海洋光线分层
这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各有其生长型,而其生态幅度和适应性又各有不同,它们各自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同化器官和吸收器官处于地上的不同高度和地下的不同深度,或水面下的不同深度。它们的这种空间上的垂直配置,形成了群落的层次结构或垂直结构。成层现象由于环境的逐渐变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求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植物各有其生活型,其生态幅度和适应特点也各有差异,它们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并排列在空间的不同高度和一定土壤深度中。
4. 海面颜色分层
海水盐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北纬40度到南纬50度之间是盐度垂直变化最大、最复杂的地区;从海面到150米深度上盐度高而均匀,最大盐度值一般出现在100—300米之间,深层水的盐度分布最均匀,盐度值比表层水低、比中层水高;亚热带高盐区从海面一直可延伸到800—1000米深度,在南北纬40度—50度以外的高纬区,从盐度较低的表层水向下盐度渐增,从1500—2000米以下盐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
5. 不同颜色的海洋分界线
大洲的分界线有哪些?
海峡
1.白令海峡——亚洲/北美洲
白令海峡位于亚欧大陆最东点的俄罗斯杰日尼奥夫角和美洲大陆最西点的美国威尔士王子角之间,西经169°40′,北纬65°35′,约80千米宽,深度在30米-50米之间。海峡连接北冰洋、楚科奇海和白令海,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名字来自丹麦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他于1728年在俄国军队任职时候穿过白令海峡,第一次穿过北极圈。
白令海峡是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航道,也是北美洲和亚洲大陆间的最短海上通道。海峡水道中心线既是俄罗斯和美国的交界线,还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据考证,1万年前这里曾是连接亚、美大陆的一座“陆桥”。人类和许多动植物,早先曾通过这里移居到美洲,而美洲的动物也从这里到亚洲“串门”。
2.丹麦海峡——欧洲/北美
丹麦海峡,长约483千米,最狭处宽290千米。位于北欧的冰岛与丹麦属地格陵兰岛之间,它是北美洲和欧洲的地理分界线。海峡北端为北冰洋,南端为大西洋。
东格陵兰寒流沿海峡的西岸南流,带有源于北冰洋和格陵兰岛冰盖的冰山。另有一股较暖的伊尔明厄洋流的分支贴近冰岛海岸向北流。
3.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
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峡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的贸易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巨型油轮的出现和巴拿马运河的日益拥挤,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再度成为重要航道。德雷克海峡还是世界各地到南极洲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海峡中常常有狂风巨浪,有时浪高可达10~20米。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这给航行带来了困难。
海洋
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亚洲/大洋洲
帝汶海是印度洋的分支海域,位于帝汶岛东南、澳大利亚西北,西连印度洋,东接阿拉弗拉海。帝汶海是重要的油田区,萨赫尔(Sahul)陆棚和澳大利亚西北岸外均已采油。
阿拉弗拉位于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与澳大利亚北岸之间。海海域大部分在南纬10°附近,属热带气候,高温潮湿。由于位处热带地区,阿拉弗拉海是热带气旋的孕育地。
运河
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开始通航。现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
在运河的国际交通中,美国东海岸与东亚之间的贸易居于最主要地位。通过运河的主要商品种类是汽车、石油产品、谷物,以及煤和焦炭。
几种综合
1.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欧洲
乌拉尔山脉大致位于60°E左右,呈南北走向,绵延2500千米,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分界线,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最终注入最大湖泊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绵延1200公里,从东部的里海沿岸延伸到西部的黑海,土耳其海峡连通黑海和地中海。在亚欧分界线附近有好几个国家都成为了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家。
2.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欧洲/非洲
直布罗陀海峡 是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狭窄水道,由于地中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因此,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再加上流入地中海的河流较少,地中海海水的盐度比大西洋高,密度大,但地中海海面低,因此,在直布罗陀海峡形成了密度流,在水面以下至400米海水向东流,400米以下海水向西流,这就形成了密度流。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气候。
3.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欧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是盐度最高的海,也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
曼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北端,第三纪时因受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分离作用发生地层断裂沉陷而成。海峡内暗礁和浅滩众多,风力强大,给古代航行船只带来很大的危险和困难,使来往的旅客不禁畏惧而泪下,故阿拉伯语意为“泪之门”。
3
大洲分界线一直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下面以亚欧大陆为例。
在古埃及时期,埃及人、腓尼基人和亚述人主导着世界,世界文明都在地中海沿岸和两河流域,所以也没有什么严格的地理学的欧亚非的界限。那时候尽管欧罗巴和亚细亚这两个词已经出现,但它们的定义非常模糊,只是作为日出和日落的观察点,一个很宽泛的名词。
希波战争中,古希腊战胜了波斯帝国,成为霸主,非常具有优越感,它们以自己的首都为中心,把马尔马拉海、黑海到高加索山脉为界,作为欧亚的分界线。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从两河流域转移到地中海,希腊文明从此慢慢发扬光大,成为未来的西方文明的基础。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疆域的开拓,历代王朝统治领域的延伸,欧洲的界限向北扩展,黑海以北的陆地也被列入欧洲范围,亚速海和顿河则是欧洲的水上分界线。16世纪之后,欧洲南部的分界线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东部的界限不断发生改变,从里海、顿河到里海、伏尔加河。
因为俄罗斯野蛮、贪婪疯狂蚕食欧洲领土,所以欧洲各国把战斗民族当做异类,不认为俄罗斯是欧洲大家庭的一员,尽量去排斥它,提防它。到了18世纪,俄罗斯渐渐被欧洲接受,正式成为欧洲一员,欧洲界限也自然发生变化到了俄罗斯东部。随着俄罗斯的领土不断东扩,欧洲的界限也随之发生变化,远东地区也成为沙俄的一部分。
到了18世纪中叶,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国有个著名的地理学家,叫塔季谢夫,他提出了自己欧洲划界新主张,认为应该以乌拉尔山脉为欧洲的分界线,理由是山脉两侧的植物和动物都明显不一样。大家伙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认同了他的说法。一百年过后,欧洲学者又提出了欧洲的划界新主张,把乌拉尔河和里海作为欧洲东南部的分界线,此后再也没有变化,沿用到现在。
其实所谓的欧亚分界线并不涉及各国的主权,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线而已。
6. 海洋颜色分层图片
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高山用棕褐色
7. 海洋颜色分层图
在分层次设色地图中,高山上的积雪、冰川的颜色分别是白色和浅紫色。
1、分层设色通用的颜色顺序是:海洋用蓝色,平原用绿色,低山丘陵用黄色,高山用棕褐色。
2、在不同的等深线之间,用分层设色法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用来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或浅紫色表示。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立体感强,它既能表示海拔,又能表示相对高度,所以它既能表示地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各种地形类型。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范围,可以查看图上所附的等高线分层设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