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国在海洋(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29 03:56   点击:6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

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

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

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

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

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

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

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

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2. 我国在海洋领域开发取得的成就

沿海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特点,发展出形式多样的产业集群。如胶东半岛的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舟山、福州等地的远洋渔业产业集群,天津、青岛等地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和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等。

在过去的40年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海洋通用工程技术为主,包含20多个技术领域的海洋高新技术体系,海洋基础研究覆盖海洋各个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其中“‘向阳红10’号大型远洋调查船的制造”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研究报告”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蛟龙号共完成158次安全高效下潜作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我国海洋开发领域获得了哪些成就

以竺可桢为代表的我国近代地理学 竺可桢(1890—1974) 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18 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创建东南大学地学系、国家气象研究所,主持浙江大学教育工作。

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持全国地理学、气象学的科学研究工作。

他关心和领导了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研究,在气候学、气象学研究方面贡献尤为突出。

在他领导下,我国从解放前就建有100 多个气象站,至1959 年共建立了2400多个气象站和3 万多个气象哨,初步形成了全国气象观测网络,开辟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我国宏大的地理事业和气象事业。

目前我国已挤身于世界气象科学的先进行列之中,这与竺可桢的开拓、领导是分不开的。

他数十年来一直专心研究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撰写了《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一文,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较高评价。

除此而外,竺先生早年编著了《地学通论》,对台风、东亚季风的研究有突出贡献,而后又进行气候学、物候学、农业气象气候学等方面研究,对地学其他领域也多有建树。

他的考察足迹遍及全国,著述近300 篇,称得上是我国地理学界的一颗巨星。

我国的近代地理学(60 年代以前)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

地理学受德国的地理思想影响很小,主要是受欧美流派的影响较强。

最早开拓地理学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是张相文(1867—1933),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地理教材《初等地理教科书》、《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1901)。

将西方地理学思想介绍到中国来的除了竺可桢先生外,还有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教授,他为发展中国的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做了不少工作。

第二阶段为解放后到60 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是接受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影响。

应当说我国地理学从书斋、课堂中走出来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从建国后开始的。

虽然也经过了一些曲折和政治上"左"的干扰,但总的说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地理学者有了施展才能为祖国服务的广阔天地,连西方地理学家也承认"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得到了新的推动力。

"①已在第五章列举了我国地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大量事例,此不赘述。

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说明如下: (一)区域研究我国在开发西北、西南和热带资源,以及自环境治理改造方面做出了世界瞩目的贡献。

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和我国气象工作者为主的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开发研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研究、青藏高原对亚洲和世界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以施雅风、朱震达先生等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我国新疆和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及冰川冻土的研究,实际地为干旱区农业发展、水土保持、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以任美锷教授为首的地理工作者,对热带资源、亚热带资源开发的研究,为我国橡胶等热带作物区的扩大种植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水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黄秉维先生领导下长期开展对我国农业水热资源开发研究,制定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其水热指标所划分的各级自然区本身就是我国农业发展蓝图的底图。

全国范围开展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同时还定点观察研究水热资源。

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地理工作者参加最为广泛的领域。

主编了大型的《中国自然地理》专著。

(三)经济地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全国中心基地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经济地理工作者。

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加了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级经济区划的制定工作。

(四)土地利用开发区建设研究 80 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出现全方面大幅度跃进的形势,地理学在区域开发和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土地科学经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开拓性的研究。

总之,解放以后我国地理学是比较受重视的。

在其他一些国家还把地理科学做为辅助科学或知识性科学的时候,我国就把地理学列为基础科学,而且在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地理实践的广泛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既有像黄秉维、胡焕庸、王乃梁、林超、任美锷、施雅风、周廷儒、侯仁之、李春芬、孙敬之、谭其骧等老一辈优秀地理学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诸多学术领域中做出了贡献。

但是,也曾一度,由于片面学习前苏联和政治上"左"的影响,使我们对欧美等国家地理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吸收很少,有时甚至是极力排斥。

特别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乔治·葛德石的过"左"批判,使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特别是社会文化地理)几乎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

由于政治上的压力,地理工作者在对我国至关重大的资源与人口关系的问题上,没有尽到自己的科学责任。

在地理教育方面,尽管学校地理教育做了不少工作,但国民社会地理教育方面,无论从出版物的数量,教育组织、教育活动的规模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很落后的。

4. 中国在海洋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同主要大国协调合作得到加强,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深化,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联系更加密切。

2、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4、周边外交工作进入新阶段。经济外交取得新进展。同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同主要大国关系在互动中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及热点问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5、顺利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发展,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5. 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获得哪些成就

2021年,我们度过了怎样的文化生活?

这一年,我们一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一面感受到红色文化迸发的全新生命力。

我们为“上新”的三星堆考古发掘震撼,为泉州申遗成功振奋,也为博物馆里的新动态、电视和网络上一档别出心裁的文化节目叫好。

国产电影创造票房新巅峰,佳作迭出,现实题材电视剧显露“叩问真实”的魅力。

我们需要优质、深度、迷人的青年流行文化,亦对其间出现的乱象保持警惕。

2021年,属于热烈的感动,也属于深沉的思考。

1.《伟大征程》文艺演出

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呈现。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伟大征程》将浑厚大气的艺术表达与声光电的高科技效果相融合,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这场文艺演出“亮点”极多。国家体育场首次架起180米长的巨幕;巨大的“广场”上,一左一右两侧阶梯状“旋转舞台”,演员在其中的表演通过“即时拍摄、瞬时导播、实时投屏”投放到中间巨幅屏幕上;每一场戏剧表达都是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每一个戏剧故事都是一个时代。

建党过程中的万千熠熠生辉的故事,融汇成了百年壮阔的星河,从1921年改变中国的热血青年人眼里,一直流淌到2021年我们的心里。

2.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影视剧

在建党百年的2021年,讲述红色故事的影视作品“霸屏”,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和喜爱。

《觉醒年代》中“信仰”的感召,让无数95后、00后观众落泪;《山海情》讲述了宁夏西海固移民们在国家政策号召、福建对口帮扶下摆脱贫困的故事,让观众直呼“真香”。

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和《革命者》,让青年观众重返建党历史现场,思考何为真正有意义的青春。

除了故事内容扎实、动人,红色影视剧的形式亦有创新之处。

30分钟之内讲完一个故事,40个故事贯穿建党百年的历史征程。《理想照耀中国》以“单元式系列短剧”形式,书写了一首名为“理想”的长诗。

《功勋》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经历百年传承,透过光影呈现,愈发强烈地吸引和感召今天的中国青年。

3.三星堆考古“上新”了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年,重大考古发现成为刷屏热点。

今年3月,三星堆“上新了”——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六座祭祀坑,出土了500余件文物。三星堆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一睹“古蜀文明”的神秘面孔。数据显示,清明假期第一天,三星堆博物馆达到1.5万人的最大游客承载量,创下历史新高;而“五一”小长假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34574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284.4%。

此次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张黄金面具残片,惊艳世人。95后B站UP主,用一块500克的黄金,历经上万次的煅烧和捶打,将完整的三星堆金面具复原出来。

关注考古新闻的乐趣也在于此:每一次考古发掘的“上新”,都是今人与古人达成“心意相通”的时刻。

4.泉州申遗成功

“涨海声中万国商”,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古城泉州在千年之后依然给我们讲述着动人的传奇。

7月25日17时38分,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一砖一石都不是平平无奇的存在,比如建于宋代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享有“海内第一桥”的名声。

泉州申遗成功,让大众近距离触摸那段并不熟悉的历史,重新审视一座很有故事和质感的城市。

5.传统文化的破圈新玩法

2021年,围绕传统文化的“新玩法”呈井喷之势。

《国家宝藏·展演季》《登场了!洛阳》《舞千年》……一档精彩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勾起观众冲进博物馆、翻开历史书的欲望。

14位活泼灵动、娇憨可爱的“唐朝少女”,宛若从仕女图中走出。年初,河南卫视春节晚会的《唐宫夜宴》节目走红。此后,《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次次掀起全网关注的热潮。

考古盲盒是今年文博圈的宠儿。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名为“失传的宝物”的“考古盲盒”,春节期间线上一次性上架1.2万个,不到5天售罄;陕西历史博物馆出品的“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和纹样为基础创作出别致的手办。

在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无论是身穿汉服演奏民乐的博主,还是通过短视频传播京剧戏腔的“上戏416女团”,都能吸引大量粉丝。

想象力有多丰富,传统文化就有多少“破圈”的可能性。

6.现实题材国产剧大热

2021年的国产剧市场,主打“人间真实”的现实题材。

在朋友圈飘着“鸡娃”“虎妈”词汇之际,《小舍得》直戳“小升初”阶段家庭的痛点。这部剧告诉观众,不要急,给孩子一点时间,把焦虑和忧伤放一放,成长自有答案。

凭借“现实质感”和“强沉浸感”,硬核的《扫黑风暴》成为暑期档爆款;《理想之城》还原职场真相,呈现“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对抗,让观众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同时,也看到别人。

展现女性群像的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和《爱很美味》,戳中观众的泪点和笑点。我们很容易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拼图”。

这一年出圈的现实题材国产剧充分说明,观众不需要过度美颜和美化的滤镜,而需要无限接近、还原“真实”的坦诚作品。

7.国产电影交出高分答卷

今年春节档,演员贾玲跨界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你好,李焕英》,创造了54.13亿元的票房神话。她因此成为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

11月24日,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电影《长津湖》含预售票房超过56.94亿元,超过2017年的《战狼2》摘得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

这一年,《我和我的父辈》《中国医生》《悬崖之上》《怒火·重案》《我的姐姐》《扬名立万》等影片,以扎实的故事和走心的创作,赢得市场好评。

国漫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雄狮少年》、纪录电影《九零后》《大学》,让我们看到更多新板块和创作力量正在崛起。

往昔追逐流量明星、热门IP、疯狂营销的模式,在当下的国产片市场会被“打脸”,观众只为优质作品埋单。

8.整治娱乐圈和饭圈乱象

2021年,娱乐圈“地震”频发。

选秀“打投”乱象、违规集资、引战拉踩、网络暴力……“饭圈乱象”沉疴已久。违法失德、天价片酬、偷税漏税……负面事件也为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今年6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8月,网信办发布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对粉丝集中的互联网平台、经纪公司以及粉丝行为本身提出了十点要求;9月,中宣部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对违法失德艺人的惩处力度,禁止劣迹艺人转移阵地复出。

追星本不是“洪水猛兽”。全社会应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让年轻一代知道真正美好的、值得尊敬的榜样是什么样子。而商业资本不应为了利益去打造表里不一的明星,诱导青少年粉丝狂热追捧和消费。

“清朗行动”、倡导艺人艺德等一系列行动,有助于抵制影视娱乐行业中的歪风邪气,倒逼从业者恪守底线,“欲从艺先立德”。

9.素人下班后讲脱口秀

今年,脱口秀热度持续攀升。素人面孔,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鲜空气。

最早成名的一批表演者,推动了国内脱口秀行业的发展。到了2021年,脱口秀不是一个只有少数“头部表演者”霸屏的小圈子,也不是你追我赶的竞技赛道。

交警、科普作家、公司职员等各行各业的素人,下班后,登台表演一段脱口秀,用5分钟告诉所有人,自己的职业多有趣。

笑不是解药,故事才是,这些素人表演者给寻常生活“撕开一道口子”。而台下的我们,也在这道“口子”里得到一个小小放松的机会。我们一边被有趣的段子和梗逗得哈哈大笑,一边窥探到这群犀利的人如何诠释生活的A面和B面。

10.流行语和弹幕里的“年终总结”

2021年尾声,你进行年终总结了吗?如今,年度流行语和热门字词的评选,相较于以往更受关注。

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分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赶考”“双减”“碳达峰,碳中和”“野性消费”“破防”“鸡娃”“躺平”“元宇宙”。

B站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发布2021年度弹幕:“破防了”。

很多在这一年里“火”过的字眼儿,不只是大家在网上随性表达的零碎感受,而会作为一种集体情感、一份共同记忆的注释,亦或是“章节名”。在顺时针行走的叙事方式之外,我们也开始迷恋“拼图式”的年度回忆方式。

6. 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和成就

2020年令中国骄傲的两个科技创新成就:

一是北斗三号卫星定位导航系。2020年6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北斗三号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并顺利入轨。这样北斗三号卫星定位导航系统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总计30颗卫星全部入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正式向世界开放。北斗卫星系统分开放式和授权式两种服务方式,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均打破了美国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垄断地位,使中国终于有了可靠、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

2、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于2020年11月,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万米海沟坐底成功,这是世界最深处。奋斗者号深潜深度10909米,打破了中国载深潜新纪录,在此之前的“蚊龙”号深潜器2010年也只是冲击了7020米的海底,当然这次奋斗者号的坐底也证明了中国不仅仅是航天在创新,潜深海底也是不断创新,再一次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科学技术的强大实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