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的中脊
如果把海洋中的水全部抽干,将会看到贯穿地球大洋还有一条宏大的山脉,这条山脉由于分布在大洋的中央,被称为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为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2. 海洋中脊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大洋中脊的形成原因,人们常用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来解释。这两种学说认为,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热地幔物质沿脊轴不断上升形成新洋壳,故中脊顶部的热流值甚高,火山爆发频繁。
中脊的隆起部分实际上是脊下物质经过热膨胀形成的。受地幔对流的影响,新洋壳自脊轴向两侧扩张推移。在扩张和冷却的过程中,软流圈顶部物质逐渐凝固,转化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随远离脊顶而增厚。冷却凝固伴随着密度增大、体积缩小,洋底岩石圈在扩张增厚的过程中逐渐下沉,从而就形成特点为轴部高、两侧低的巨大海底山系。
3. 中大西洋海脊
如果把海洋中的水全部抽干,将会看到贯穿地球大洋还有一条宏大的山脉,这条山脉由于分布在大洋的中央,被称为(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称为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连接,总长达8万公里,面积约1.2亿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3。其脊部通常高出两侧洋盆底部1~3公里,脊顶水深多为2~3公里,少数山峰出露于海面形成岛屿,如冰岛、亚速尔群岛等。洋中脊常被一系列与其正交或斜交的断裂带错开(称断错带),其中大西洋中脊在赤道附近的罗曼什断带(Romanche gap),东西错动距离达1000多公里。沿断裂带有狭长的沟槽、海脊和崖壁。
在大西洋和印度海中脊的轴部,一般有深约1~3公里、呈纵向分布的中央断裂谷地。洋中脊是现代地壳最活动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岩浆上升和地震,水平断裂(转换断层)广布。根据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洋中脊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热地幔物质(熔融岩浆)沿脊轴不断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组成的新洋壳,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扩张的半速度(即每边速度)多为1~5厘米/年。
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总长约8万公里,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
4. 海中脊是什么
印度鲭鱼几乎完全透明,像幽灵一样在海中穿梭。除非它们离你很近,否则你很难相信它们是一种鱼。
印度躄鱼,Antennarius indicus (L. P. Schultz, 1964),是辐鳍鱼纲齾龌目躄鱼亚目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热带海水鱼,分布于西印度洋区,从东非、亚丁湾、塞舌尔群岛至斯里兰卡海域.
印度枪鱼(学名:Istiompax indica (Cuvier, 1832),旗鱼科印度枪鱼属的一种鱼类。最大体长可达465厘米。几呈圆筒形,稍侧扁;尾柄细而强状,具二隆起脊。头较长;吻长而尖,呈剑状突出。口大,微斜裂。体被细长骨质鳞;侧线单一,平直至尾部。第一背鳍较体高为短;第二背鳍短小;胸鳍位低,呈镰刀状。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无横带和圆斑。第一背鳍蓝黑色;腹鳍蓝黑色;尾鳍暗色。
5. 海洋地貌中洋中脊是
由于板块的拉升 导致裂开 ,形成海沟,因此大洋洋脊附近形成海沟。
中洋脊(Mid-oceanridge),又称洋脊、大洋中脊、中央海岭,是位于全球海中张裂性板块边界的一系列火山结构系统,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海底山脉,长达80,000千米(49,700英里),其中连续的山脉长达65,000千米(40,400英里),与之相对应的地质结构是陆地上的裂谷(地堑),地函的热对流在中洋脊中央处上升,岩浆在此涌出后,快速冷却为玄武岩,形成新的海洋地壳,并将较旧的地壳向两旁推挤,从而使海底扩张,也正因为如此,离中洋脊愈远的地壳愈年老,而中洋脊中央则是最年轻的新生地壳,最有名的中洋脊是大西洋中洋脊,冰岛则是大西洋中洋脊露出海面的一部分,因此被认为是观察中洋脊构造最方便的区域。中洋脊是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它纵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连。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单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