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东海洋暴雷(海上雷暴发生时间)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3-01-24 14:07   点击:14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上雷暴发生时间

1.台风威马逊

台风威马逊是我国建国以来强的台风,登陆时17级以上,录得低气压899hpa。这场台风造成海南、广东、广西的59个县市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5.5亿元,并导致南宁发生海变,城市内部被淹,损毁严重。

2.台风洛克

台风洛克是2011年9月21日在日本上空登陆,洛克是一个强大,生命长久的热带气旋,截至9月22日,这场台风已造成11人死亡、5人失踪。

3.台风梅姬

台风梅姬是2010年第13号台风,也被称为“鲶鱼”,它于2010年10月18日在菲律宾登陆,是超强台风。这场台风造成了菲律宾和台湾地区74人死亡、21人失踪。中菲双方共计6.94亿美元经济损失。

4.台风维拉

维拉,是史上致命台风之一,于1959年九月底席卷日本,造成5098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维拉破坏性之大,主要因台风造成名古屋附近伊势湾洪水严重泛滥,与其每小时305千米的强劲风速联系不大。巨浪摧毁了防波堤,庄稼、马路、铁道全都付之一炬,150万居民无家可归,痢疾大范围爆发,坏疽和破伤风也随之而来。此外,维拉带来的这场灾难,促使了日本富士山雷达系统的建立,用以预期未来的重大风暴。

5.台风萨拉

超强台风萨拉,大风速可达每小时310千米。1959年9月17日,萨拉在韩国南部登陆,狂风暴雨造成6人死亡,并摧毁6000间房屋,农作物损失达数百万美元。整个韩国,泛滥的洪水与巨浪造成669人死亡,782123人无家可归;此外,洪灾还造成日本死亡24人,数千座房屋无一完好。

6.台风佛利斯特

1983年9月,超强台风佛利斯特在西太平洋形成发展,这是有记录以来发展为迅速的热带气旋,气压以24小时为周期每次下降100毫巴。这一热带风暴在当年9月28日袭击日本,大风速达每小时137千米,整个日本降雨量高达48.3厘米,毁坏46000间房屋。这场风暴总共造成伤亡21人,损坏程度为中等。

7.台风泰培

美国空军气象局派出60架次侦察机飞入泰培内部执行观测任务,这场台风因此成为近距离观测次数多的热带气旋之一。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日本神奈川县开展的训练营因泰培间接引发火灾,致使13人遇难,68人受灾。该国其他地区还因这场台风引发大范围洪灾,导致42人丧生,海上还有许多船只沉没,至少44人死亡或失踪。

8.台风诺拉

诺拉的风眼可达30℃,胜于任何热带气旋。当风速达298千米每小时,它就形成超强台风。1973年10月10日,诺拉在抵达中国东南地区时减弱,但也造成18人死亡,损失超过200万美元。

9.台风约翰

台风约翰,是持续久、波及范围广的热带气旋,形成于厄尔尼诺现象猛烈的1991到1994年间,威力强时相当于5级飓风。约翰活动期间,从东太平洋到西太平席卷了13280千米,然后返回中部太平洋地区,共持续31天。因为同时活跃于东西太平洋两个地区,因此约翰既是飓风,也被称为台风。由于大部分时间它都停留于洋面,因此对夏威夷岛造成的损害不大。

10.台风山竹

2018年9月16日傍晚,今年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到阳江一带登陆。据全球灾害和警报协调系统统计,这场风暴将使4330万人受到影响。超级台风“山竹”风速至少达到每小时157英里,相当于5级大西洋飓风。除了可能会造成洪水、山体滑坡和巨浪以外,它还会把珍贵的农田变得一片狼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雷暴发生在什么地方

形成雷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是,水分和迅速爬升的暖空气。当温度和湿度较高时,大量的暖湿空气会上升进入大气层,形成雷暴。雷暴必定产生于强烈的积云雨中。形成雷暴的积云雨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淞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的对流等过程,食云中产生电荷。

当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即“闪电”。

放电会使闪道中的温度骤增,空气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即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云雨及其伴生的各种天气的总称。

3. 海上的雷电

天边像一块巨大的铅沉沉地压了下来。顷刻间,海上一道电光划破天际,发出巨大的轰鸣,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忽然大雨下了起来,像铜钱大的雨点儿狠狠地打在海面上,天边出现了一道长龙似的闪电,“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倾泻在大海里。

4. 海上雷电预警信号

因为可以提前预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防风、防雷电准备;

2、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雷雨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学生停留在安全地方;

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ssss

橙色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妥善保管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

2、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千万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

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

5、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其他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人员切勿外出,确保留在最安全的地方;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3、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和碰撞;

其它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 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

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其它同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5. 海上热雷暴产生的主要原因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我国雷暴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雷暴的种类   雷暴共分为三种,分别为单细胞雷暴、多细胞雷暴及超级细胞雷暴三种。 雷暴 而分辨它们的方法是根据大气的不稳定性及不同层次里的相对风速而定   单细胞雷暴是在大气不稳定,但只有少量甚至没有风切变时发生。这些雷暴通常较为短暂,不会持续超过1小时。在平日亦有很多机会看到这种雷暴,因此亦被称为阵雷。   多细胞雷暴由多个单细胞雷暴所组成,是单细胞雷暴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这时会因为气流的流动而形成阵风带,这个阵风带可以延绵数里,如果风速加快、大气压力加大及温度下降,这个阵风带会越来越大,并且吹袭更大的区域。   超级细胞雷暴是在风切变极大时发生的,并由各种不同程度的雷暴组成。这种雷暴的破坏力最大,并且有30%可能性会产生龙卷风。   根据雷暴形成时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此外,也有人把冬季发生的雷暴划为一类,称为冬季雷暴。在我国南部还常出现所谓旱天雷,也叫干雷暴。雷击的产生  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间迅猛的放电。其中后一种即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人和建筑物内电子设备产生极大危害,是人类研究的主要对象。雷暴的产生  3~5条左右闪电在很近的距离同时产生放电的现象,称为雷暴.雷暴产 雷暴 生的时有时候会生成火球,从直径15厘米到2米不等的大小,也有直径很大的超过5米以上的,但一般发生在雷区,雷暴产生火球后,经常袭击生命体,并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并且雷暴产生的火球行进速度也超快大约速度在几米每秒~几十米每秒不等,具体要看火球的大小而定,雷区产生的雷暴所形成的火球速度不论大小都比人类奔跑速度要快的多,所以在雷区避免雷暴击中的方法是一动不动的静止,并且不能发出声响,它运动的时间也比不是雷区的地方时间长,一般要2~6个小时左右,当然还有运行时间更长的.更要说明的是有的火球会开门袭击人类,有的是袭击房屋,是不一样的.雷云的成因  雷云的成因或者说其所蕴涵的能量主要来自大气的运动,气流的运动、摩擦以及风对云块作用,令其作切割地球磁场磁力线运动,使不同的电荷、带电微粒进一步分离、极化,最终形成积聚大量电荷的雷云。当雷云的电场强度达到足够大时将引起雷云中的内部放电,或雷云间的强烈放电,或雷云对大地、其他物体间放电,即所谓雷电。如何评价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  习惯使用“雷暴日”,即以一年当中该地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来表示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弱。   地 区 年平均雷暴日   海南岛及广东的雷州半岛 100日以上   北纬23℃南 80日以上   长江以南地区 >40日   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 15~40日   西北地区 <15日雷暴中注意事项  留在室内。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切勿游泳或进行其他水上运动。离开水面及找寻地方躲避。   避免使用电话或其他带有插头的电器,包括电脑等。   切勿接触天线、水龙头、水管、铁丝网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避免用花洒淋浴。   切勿处理以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切勿站立於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树木或桅杆容易被闪电击中,应尽量远离。闪电击中物体后,电流会经地面传开,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湿地面尤其危险。应该蹲著并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   远足及其他户外活动人士,应随身带备收音机,不断留意天文台发出的最新天气消息。   留意暴雨可能随时出现,切勿在河流、溪涧或低洼地区逗留。   驾车人士如驶经高速公路或天桥,应提防强劲阵风吹袭。   海上的小艇应小心提防狂风或水龙卷袭击。   如遇上龙卷风,应立即躲入坚固的建筑物内。要远离窗户、蹲伏在地上并用手或厚垫保护头部。如在室外,应远离树木、汽车或其他可被龙卷风吹起的物件。雷暴的能量  雷暴的能量很大,千分之几到十分之几秒的雷电放出的电能,可达到数十亿到上千亿瓦特,温度为1万~2万摄氏度。当然雷暴也能造福于人类:它能给地球带来大量雨水;受雷击的空气每年能产生数亿吨氮肥,随雨水渗入土地。当然不可忘记,雷暴的极强的杀伤力。人们对雷暴的认识  雷霆之怒,声色俱厉。最早,人类对惊天动地的霹雳和划破长空的闪电感到无比恐惧。欧美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中国古代信奉“雷公”、“闪母”。东汉时期,王充在(沦衡)中最先试图从科学角度阐述雷电现象,他断言雷是太阳热量激荡空气而形成的。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冒险将风筝放飞到雷电交加的空中,将电火引到地面,从而证实雷电是大自然中的放电现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