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冬季海洋线为什么在夏季海洋线下方
这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有关,以北半球为例,一月份为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所以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此时的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所以,陆地的等温线向南凸,和北半球是一样的
2. 海洋和陆地等温线
等温线在1月大陆向南突出,海洋向北突出。7月则相反。
等温线水平分布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的,海洋和陆地冬夏气温不同,1月冬,在北半球是冬季。等温线向南突出,说明了陆地气温比海洋低;而南半球是夏季,等温线向南突出,说明了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3. 冬季海洋线和夏季海洋线
海洋上方的高低气压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陆地气压比较得来的。夏季由于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更快,较海洋表面气温更高,自然气压更低,海洋相比之下就会出现高压中心,相对气压更高。
冬季由于陆地降温更快,温度较海洋更低,自然气压会高,海洋相较之下会出现低压中心,总体气压较低。
4. 海洋的等温线较陆地上的等温线
1. 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
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
2. 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 判断月份(1月或7月)
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
4. 判断寒、暖流
寒流: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类同于冬季的陆地或夏季的海洋)。
暖流: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类同于夏季的陆地或冬季的海洋)。
5. 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的影响
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低。
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度数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要高。
6. 判断地形名称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7. 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
5. 冬季海洋线在夏季海洋线下方的原因
大海其实会结冰,只是不容易结冰。每当冬天的时候,陆地浅水池塘很快冻成一层薄冰,海水却依旧波涛汹涌,这是因为海水结冰和淡水结冰的条件不一样。
海水结冰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气温比水温低,导致水中的热量大量的散失。
第二个条件是,相对于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冰点),已经有少量的过冷却现象。
第三个条件则是,水中有悬浮的微粒、雪花等杂质凝结核。
淡水在4℃左右密度最大,水温只要降到0℃以下就可以结冰。但是海水当中含有较多的盐分,由于盐度比较高,结冰所需要的温度比淡水要低得多,密度最大时的水温也要低于4℃。所以海水不容易结冰。
海水结冰的难度很大。
海水当中盐度高,结冰需要的温度要比淡水更低。而且海水的冰点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海水表面趋向于结冰温度时,密度增大,海面的海水下沉,会引起水的垂直对流,进行混合。表层水开始结冰,其析出的盐类使得临近水层的盐度增大,导致临近海水的冰点再次下降。所以海水结冰的难度很大。
只有海洋混合均匀,从表层到海底各深度的水温都接近冰点的时候,海面才会凝固结冰。而且盐度导致的冰点高低之外,洋流、波浪、风暴和潮汐等对海洋的影响也很大,这些因素一方面加强了海水的混合作用,一方面也使冰晶难以形成。
6. 冬季海陆等温线
气温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的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气温不断升高(夏季)或降低(冬季),使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
7. 为什么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就是夏季
一月份北半球的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出;7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同一纬度相比,夏季陆地的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陆地的温度比海洋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北半球陆地上等温线向上凸(向北凸),说明这时陆地的温度比同纬度的海洋高,所以是7月。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的地方说明这里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的地方说明这里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