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海洋工程 > 国际海洋工程(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
国际海洋工程(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30 22:04    点击:187   编辑:admin

1. 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

“噢!”我和朋友在快乐的欢呼声中滑下了滑梯,朝五颜六色的海洋球冲去,撞击的“哗啦”声成了一曲欢乐的歌谣,在滑梯室内徜徉。

哈!我们今天在玩海洋球。海洋球是五颜六色的球,因为堆在一起像五彩缤纷的大海,因此叫海洋球。我和朋友愉快地在球群中玩耍,一会儿躺在球中休息,一会儿用球打球仗,一会儿从滑梯下撞击球群,欢呼声连绵不断,海洋球在我们的撞击下四散开来,成为一道道彩虹,快乐在笑脸上堆集,架在彩虹上。不一会儿,杨磊提议来一次接力赛,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整装待发,准备比赛了,这次比赛的规则很简单,我们分为两队,每队三人,一人一棒,每队的第一棒先滑下跑道,然后再爬上去,与第二棒交掌换人。一直到第三棒滑下去后,哪队第三棒最先与第一棒队员击掌,哪队就算获胜,可随时换人。比赛开始了,我、杨磊、刘逍为一组,覃洋、魏雯君和钱植一为一组,我是第一棒,与对手钱植一分别坐在各自的滑梯最上边,等待裁判石鸣禅发令。“开始”一声令下。我和钱植一立刻向下滑去,撞入海洋球群中。哇!此时我的下半身已深深插进“海洋”中,一时半会儿是爬不出来的,再瞧瞧旁边的钱植一,她也陷进了球中,“是个好机会!”我心想。于是我趁机将手按在地上,费力地把脚抽了出来。我顾不得调整一下,迅速地爬上滑梯,与第二棒的杨磊击掌换人,紧接着,他“唰”地一下冲了下去,“哗啦”,杨磊也尝到了苦头,他被海洋球撞了个底翻天,当他好不容易站稳后,被尾随而来的覃洋追上了,杨磊连忙爬了上来,与刘逍击了掌,这次刘逍还好,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但他迟了一步,又被对手魏雯君超过了,我和杨磊帮不上忙,在一旁干着急,大喊:“加油呀!”正当魏雯君上来时,一不小心,被一颗球绊倒了,刘逍捡了个空子,赶紧飞奔上来,与我击了掌。“耶!我们赢了!”我们欢呼起来。紧接着开始了第二局,仍旧是第一棒的我多了个心眼,在滑下去时猛一侧身,把海洋球给“扫”了出去,随即,我一骨碌爬起来,远远甩下了陷进球群中的石鸣禅,和刘逍击了掌.刘逍也不负众望也将第二棒的对手魏雯君甩了一大截.当第三棒的对手钱植一刚滑下去时,我早已和第三棒的杨磊击掌胜利.顿时,我们队的欢呼声盖过了对手的叹息声。最后一局开始了,眼看冠军唾手可得,我不免有些得意起来,滑下去时忘了拐弯,身子径直撞向了球群中,“哗啦”,我被球群淹没了,我望了望对手覃洋,她早已拨出身子,正在往上爬呢!顿时我慌了手脚,刚站起来一不小心又被球绊倒了,当我好不容易与第二棒的石鸣禅击了掌,对手钱植一已经遥遥领先,幸好她也撞进了球群中,石鸣禅趁她出来时赶紧爬了上来,与第三棒的魏雯君击掌换人,但此时钱值一也和杨磊击了掌,这次的胜利就靠魏雯君的了。只见两人一齐滑下了滑梯,笨重地撞上了海洋球,紧接着,魏雯君站了起来,向终点爬上来,大概杨磊摔痛了脚,他走了几步,干脆趴下不动了。他们队的人见了也只能在一旁干着急。“耶!”我和魏雯君击掌后欢呼起来,欢笑声久久在滑梯室中回荡…… 快乐化作夕阳的余辉,照映着我们,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2. 全国大学生海洋技术创新挑战赛

到官网上自行下载就可以

3. 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是什么类别的

是国家级賽事,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简称“等离子体科创赛(Innovation Contest on Plasma: ICP)”),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为特色。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种形态,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其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电气、物理、化学、能源、环境、生物、医学、材料、空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该竞赛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聚焦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的前沿和热点,引导大学生开展等离子体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学科交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等离子体与环境保护、低碳能源、先进制造、环保农业、生命健康、空天海洋、先进材料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决赛将与等离子体学科交叉应用专题研讨会同时举办,将产生深远影响。

主办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技术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2021年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校内选拔赛,安排如下:

一、竞赛主题与赛道

竞赛主题:等离子体的生命健康、环境保护、低碳能源、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应用。针对竞赛主题,设置5个赛道:

(1) 综合创新赛道: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创意和创新作品。例如,等离子体基础理论分析、等离子体建模仿真、等离子体诊断、等离子体源设计、等离子体驱动源,以及等离子体的其他创意创新应用设计等。

(2) 低碳能源赛道:面向等离子体的清洁能源转化、新能源材料处理,以及等离子体在碳捕集、利用、封存与减排等领域的应用。等离子体低碳能源赛道作品,建议结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

(3) 绿色环保赛道:面向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土壤修复、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农业固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作品。等离子体绿色环保赛道作品,建议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4) 生命健康赛道:面向等离子体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消毒杀菌、生物诱变、环保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应用作品。等离子体生命健康赛道作品,建议紧密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健康保障理念”。

(5) 科技前沿赛道:面向等离子体工业应用(如集成电路加工、薄膜处理等),以及等离子体推进、流动控制、电磁动能转化、脉冲功率、电磁波吸收、太赫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作品。等离子体科技前沿赛道作品,建议联系国家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4. 中国海洋工程大赛

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属于国家级C类学科竞赛。

5. 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是省级的吗

“十大自主创新成就”专题自主创新,“江苏样本”熠熠生辉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水平与国际主流同步坚强智能大电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桥梁科技:民族企业实现群体跨越高性能材料:跻身我国最重要生产基地创新药物: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水稻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光伏产业:争做全国行业“翘楚”

风电产业:乘风破浪快速崛起海洋工程装备:向1000亿级产业迈进工程机械:坚持自主创新争做王者

6. 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深海海底,“科学”号首次实现我国深远海探测的“多兵种作战”,“探索一号”使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到达深海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海洋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海洋却知之甚少。

“现在大概只了解了5%的海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3800米,如果不能到达深海,是没法真正了解海洋的。”

因此,一个能够探测深海的移动平台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开展深远海综合科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而是一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孙松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考察设备之间的高度契合、船舶操控和海洋探测一体化、船载设备的性能与科学探测目标一致,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套,不单纯强求单项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英国《自然》杂志曾两次跟踪报道“科学”号,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科学’号对西太平洋的大规模综合考察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下一步,我们要自主研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更多的还要科学思维的转变,发挥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优势,与相关研究所进行海洋领域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发展。”孙松说。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启动会上所说:“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须跟踪,我们就是道路。”

从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2012年,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7000米,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的名字。

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50年走过的路。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且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分别研制的控制系统与声学系统,是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实现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术优势中的两项。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控制系统在“蛟龙”号2018年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中运行状态良好,将在明年1月具备海试条件。

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作为“蛟龙”号的兄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实现95%以上国产化。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在‘深海勇士’号中同样发挥了‘最强大脑’的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海斌说。

从7000米到4500米,这不是走回头路,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降低了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向世界海洋最深处进军

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有了‘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累,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十大核心技术全部攻克,正在进行分机制造、联调试验,预计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联调和分项试验,随后将进入总装阶段。”刘心成相信,中国人有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到达世界海洋最深处。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国深海科考已经进入了万米时代。

2016年,中科院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当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外,由该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刘心成表示,在2016—2018年的3次深渊科考中,我国国产装备46次下到万米深度,获得深海生物、微生物、沉积物、水体等的样品、数据和视频,丰硕的科考成果为深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可以预见,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再次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7. 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蓝色的北太平洋上,一只棕红色的鱿鱼正滑动着两边的尾鳍,十根触须灵活地在水中摆动,时而在海面上浮游,时而潜入海中。令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一只真鱼,而是由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设计并制作的仿生鱼。

2021年初,仿生鱿鱼机器鱼第一次“游”入了大海,并顺利完成300米水下探测任务。除了模仿鱿鱼的生物游动机理,完成结构稳定性测试、功能性测试等,这只仿生鱿鱼还搭载了水质参数传感器、水下集鱼灯、水下摄像头等,获取了不少珍贵数据。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该团队创建以来,学生研制的机器鱼已经逾30种,已将20多个国家级奖项、40多个省部级奖项收入囊中。上海海洋大学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介绍:“指导团队获得各级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项100多个,其中全国创新创业金奖、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40多项,省部级30多项,获奖总人数达500多人次。”

不只是一只会“游泳”的鱼

“这是多功能水中探测机器鱼狗鱼,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金奖。这是机械海龟,获得第四届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TRCC机器人仿生项目冠军,第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一等奖……”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核心指导教师、高级工程师孔祥洪一边介绍,一边抱出一大堆仿生机器鱼。可多自由度游泳的机械海蛇、肌肉摆动游泳的机械蝠鲼、尾鳍上下摆动游泳的机械海豚……它们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和真鱼几乎无异:遇到障碍能自动回避,钻进狭小空间也能灵活自由游出。此外,它们还装着各种机械装置和传感器,可以向控制中心回传相关的各种数据。

“在水文勘察和水文环境监测时,如果能有一只仿生机器鱼‘混’入鱼群,既不会惊动鱼群,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反而能带回大量的数据。人类也无须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集数据,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孔祥洪说。

但要做像“肌肉控制”的仿生机器鱼,谈何容易!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又特别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动手能力。起点高,难度大,造成了很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敢高攀”。而一群以“00后”为主的机器鱼大学生创新团队,却牢牢盯住了仿生机器鱼,成为他们的创新目标。

跨学科团队,“00后”是主力军

每天下午4点半下课铃声一响,创新团队的成员们便一头扎进实验室,有的在画着图纸,有的在测试电路,有的在安装设备,有的在检测材料。机器鱼调试好,就要放在旁边的水槽里测试。哪里出问题了,可以立即捞起来马上检查。但要获取项目精确数据,仅仅在实验室里做研究还不够,必须要到池塘里下水测试。下水测试的过程被学生们戏称为“遛”鱼。

但“遛”鱼的难度可不小。鱼没有按照设定的程序游,游的“姿势”不理想,或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都得捞出来看一看,修一修,理一理。项目团队指导老师海洋科学学院初文华老师告诉记者,比赛前夕,学生通宵做测试是常有的事情。有一年的冬天,仿生鱿鱼做下水测试时遇到了降雨降温,为了方便操作,学生们连雨衣都没穿,顶风冒雨在水池中进行测试。“实验虽然困难重重,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学生们的毅力确实让人钦佩。”初文华说。

“要动手,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学科交叉性强”,这是创新团队最大的特点。机器鱼的研制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等十个一级学科,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要求非常高。以鱿鱼为例,它是海洋生物中游泳行为最复杂的品种之一,一般鱼类的行为就1-2种,而它的游泳行为至少有4种。同时,相较一般鱼类,鱿鱼身体结构更为复杂。因此,仿生鱿鱼的研发和制作存在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团队成员在面对问题时,往往自主思考,先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模式也彻底打破了教师上课“满堂灌”和学生上课“被动学”的问题。在师资方面,学校也打造了一支跨学科的豪华导师阵容。创新团队集合了流体力学、工程设计、电子通讯等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指导老师紧跟结构、材料、控制系统等各个环节,在实物制作、论文撰写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就是这样的“课堂”,使得机器鱼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十几年来历经数代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率、低能耗、多功能及共融性好的高水平机器鱼作品。除了拿奖拿到“手软”以外,还涌现出了一批科研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优秀本科及研究生人才。据悉,创新团队的历届学生每年升学率达90%以上,其中保研直升率高达80%,且多数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8. 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主要包括三大内容:

①制定海洋战略。包括以扩大管辖海域和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为核心的海洋政治战略,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战略,以近海防御、远海护卫为主的海洋军事战略,以高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制定海洋战略,要把握国际政治背景和基本特征,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海洋发展和安全形势,确定海洋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制定相应的战略举措。

②加大海上力量建设力度。从中国海上方向安全形势看,围绕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而进行军事斗争复杂而紧张,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也日益严峻。而中国海军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军事能力发展远远落后于维护海上安全的需求。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特别应着眼海洋强国的长远需要来筹划海军发展,对国防资源的需求和分配作出结构性调整,加大海军的建设投入,推动海军快速发展,建设一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现代海上军事力量体系。

③坚持陆海统筹。从中国陆上安全形势极大改善,而海上安全相对紧迫的实际出发,跳出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历史窠臼,充分利用陆上安全形势长期向好的“地缘红利”,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将陆海安全统筹的重心由陆上转向海上,依陆向海,以陆援海,陆海协同打破强敌海上围堵,消除海上通道安全隐患,促进海上安全态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