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 豪华私人船,多设施,旅行探险

  • 快速水上运动艇,多用途

  • 利用风力的船,多种用途

  • 设备多样,功能全面

  • 多样刺激,乐趣无限

  • 船只停靠的场所,设施齐备

主页 > 海洋工程 > 海洋中的活化石(海洋中的活化石三叶虫)
海洋中的活化石(海洋中的活化石三叶虫)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30 10:48 点击:295 编辑:admin

1. 海洋中的活化石三叶虫

中国鲎属于非常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其化石可追溯至4.75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奥陶纪,但时至今日,形态结构却未发生重大改变,因此被称为海洋“活化石”,具有重大研究意义。

鲎鱼在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唐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写道:“鲎鱼,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 ㄠˋ)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尺余,三棱如棕茎,雌常负雄而行。捕者必双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负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尾中有珠,如栗色黄。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特征

幼体:一龄鲎(刚孵化出的幼生体),外形似“三叶虫形”。头胸甲宽约5~6mm,左右两侧的前缘,有一弧形深褐色线条,线条两端有一对复眼分布,前方正中央有一对单眼。剑尾则藏于头胸甲内(外观上看不出尾节),外壳色偏淡黄带点透明,暂以“背部朝下”方式游泳。

成长:靠脱壳方式让个体成长,每回脱壳一次(称做一龄),可让体长增长1.3~1.4倍。一龄鲎(不脱壳),二龄鲎(3次脱壳/年),三龄鲎(2次脱壳/年),尔后每年脱壳一次,直至达第13年(或脱壳15~16次)左右,雄体达到性成熟。雌体则得延至第14年(或脱壳16~17次)左右达到性成熟。一般来说,鲎达到性成熟的时间为10-15年。

成熟体:体长约30~60公分,体重3-5千克,颜色为棕褐色。雌体体型一般大于雄体。体型外观分三个部分(头胸甲、腹甲、剑尾)。

头胸甲部:

上方:头前一对单眼(感光用)、两侧方为一对复眼(寻找异性用)、偏位后则是长有一对硬刺(防卫用)。

下方:其摄食口部位于头胸甲下方中央,口边有硬刺(用来磨碎食物)、一对钳状附肢(摄食协助肢)及另外五对附肢步足(第二、三附肢演化成勾状,最后一对则为推进肢),此物种为全世界唯一的“肢口网”动物。

雌体头胸部前缘完整,雄体头胸部前缘两边则呈现凹陷状。

腹甲:左右两侧,均各长有一排硬刺(防卫用_雌体仅有三对棘刺发达,雄体则全棘刺发达),下方则长有书腮五排(形似活页状、用于呼吸与游泳协助)、生殖孔、后方则为一排泄孔。

剑尾:形似刀剑状(作用于防卫及复面翻身协助)。

2. 海洋生物三叶虫

鲎鱼(houyu)俗称鲎帆,亦称东方鲎、中国鲎,别名“两公婆”。属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印度洋君岛和东南亚海域多藻类的沙质海底。我国浙江以南浅海中均产。中华鲎无毒可食用,圆尾鲎肉及卵不可食用,很多地方以此物作为特色菜品,事实上这种生物身上含有大量的铜离子及细菌性病毒,食用可能致命。

3. 海洋中的活化石三叶虫图片

长得像尸蟞的鱼是鲎鱼。

鲎鱼就是这样一种保护动物。如果只是看它们的长相的话,你绝对不敢相信这样的动物也要保护。因为它们长得就像是盗墓笔记中的尸蟞一样,而且是特大号的尸蟞。我相信即便是饕客见了这种动物也会觉得毫无食欲。

但是虽然长相不够漂亮,鲎鱼却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这种动物极其的古老,与它相比,什么生物活化石都是小年轻了。如果追溯起来的话,鲎鱼的起源最早在3.95亿年到3.45亿年前的泥盆纪。与三叶虫这种活在传说中的海洋生物属于一个时代的。鲎鱼的存在对于人类研究古生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海洋虫类化石

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大约在6亿年以前的寒武纪,在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约1。6亿年,此后,从古至今地球上从来就没有找到其踪迹这是人所皆知的已绝灭的“化石”动物。   

一种隶属棘皮动物们的身体像花一样的海百合,在3。4亿年以前的古海洋里摇曳生姿,后来不见了,人们以为这种动物已绝灭了,然而在1873年人们发现了一个活标本,之后相继发现,因此海百合被称之为“活化石”动物。   

又如丹麦人的"铠甲虾"号海洋调查船在哥斯达黎加3450米深处捕到10个与古代蜗牛或帽贝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定名为“铠甲虾亲帽贝”亦被称为“活化石动物。该调查船还在非洲东岸肯尼亚大陆坡捕到期一条钩虾(节肢动物门端足类)也是一类“活化石”动物。   

也有一类动物如古老的腕足动物门的海豆芽和节肢动物门肢口纲的中国鲎,它们早在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已问世至今模样没变,人们亦称它们为“活化石”动物。

5. 三叶虫化石在

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海洋中心,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地层该时期应为海洋环境。

三叶虫化石,古时称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2.52亿年前,252Ma)

6. 海洋中的活化石三叶虫是什么

鲎 (拼音:hòu;注音:ㄏㄡˋ;学名:Limulidae),又名“马蹄蟹”、“夫妻鱼”,属于海洋动物剑尾目,有4亿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活化石。

其与三叶虫有密切亲缘关系,身体呈瓢状,分头胸、腹和尾剑三部分。头胸部和腹部背面有一大的背甲。头胸部和腹部均不分节,从腹面看有12对附肢,适于海底挖洞和爬行,以蠕虫和没有壳的软体动物为食。现存的鲎种类仅存3属4种,分散在北美洲、中美洲和亚洲东南沿海。它们在三叠纪出现,一直存活到现在,从时间计算,它已经历了4亿个春秋;从生物进化的历程看,它却一直停滞在泥盆纪的形态,是现在海洋生物中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7. 三叶虫化石是生物吗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化石,古时称作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三叶虫(TRILONITES),属古生节肢动物,属三叶虫纲,生于海底,其种类繁多,大小不一,从一厘米至一米,生于寒武纪(5.7亿年),至奥陶纪(4.5亿年)最盛,消亡于二叠纪末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2.52亿年前,252Ma)。

沂蒙山区的三叶虫化石分布亦很广,费县、平邑县等地均有发现,但多发现于裸露的山体中,显燥,不易保存,多以石蜡作保护层。发现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又因这里的三叶虫化石与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虫体化石,而是在形成过程中只有虫体的硬体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8.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三叶虫化石也正是因此而形成。

9. 三叶虫是活化石吗

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鲎如同其它的节肢动物,是以脱壳而后成长的。由一次的脱壳而长大约之前体型的1.3-1.4倍,但死亡率也高,是一种博命的成长。鲎的卵于孵化前在卵膜内就脱皮四次,因此仔细观察回转卵,卵中就有如仙女的羽衣状薄纱的壳,在回转卵此时的胚体已经成了像鲎的体形。在刚孵化出的第一龄幼生由其形态看,与成体的鲎很相似,只是还没有那特征的尾剑。第二龄幼生其体长约为10mm,而在第一龄幼生时没有的尾剑,在此时期也明显的长出来。

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日子,几乎令人怀疑它是否会恢复到原来的坚硬度。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至今仍不明白确定几年才能生长成成体。大概认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体;雌的脱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