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电气自动 > 海洋工程结构课件(海洋平台结构课程设计)
海洋工程结构课件(海洋平台结构课程设计)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14 18:40    点击:241   编辑:admin

1. 海洋平台结构课程设计

1、马士基

马士基(Maersk)是一家丹麦企业集团,成立于1904年,业务主要涉及运输,物流和能源。自1996年以来,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和供应船运营商,运载能力为258.9905万TEU。马士基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在全球130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和办事处。公司拥有600多艘船只,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船舶EmmaMaersk。

2、地中海航运公司

地中海航运公司(MediterraneanShippingCompany)是全球第二大集装箱船运输公司,它是一家成立于1970年的私营公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地中海航运公司最重要的港口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它在世界上所有主要港口开展业务,运载能力为224.5342万TEU。

3、达飞轮船

达飞轮船(CMA-CGM)是全球领先的航运集团,总部位于法国马赛,成立于1978年。达飞轮船北美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运载能力为139.8216万TEU,在150个国家的420个港口运营200条航线。

4、常青线

常青线(EvergreenLine)是全球领先的航运公司,成立于1968年,总部位于台湾,运载能力为72.0893万TEU。常青线最繁忙的航线是东亚到北美,以及东亚到中美洲。公司在全球80个国家的240个港口开展业务。

2. 海洋资源教学设计

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注意海洋生态的保护,保护海洋环境 ,维持海洋生态安全。一,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防止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的能源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其中以波浪发电和潮汐发电的技术比较成熟,如日本、英国等国已研制成功了波浪发电装置和法国郎斯潮汐电站。关于“海洋油气开发”:海底石油开采,可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美国开始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腊海峡钻井;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钻出第一口商业性油井,这是浅海开发石油的起点。从此,海底采油技术不断发展。1973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石油禁运和不断上涨的油价,使得海底开采石油的利润大大提高。现在,海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成为沿海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内容,成为某些国家的经济支柱。据估计,世界海底石油的潜在可采储量约有3000亿吨,基本集中在大陆边缘地区,其中80%-95%分布在离岸200海里范围内,包括大陆架和上部陆坡。大陆架面积约为2750万平方千米,可能蕴藏海底石油总储藏量的55%-70%。

3. 海洋平台结构课程设计思路

stage释义:

n. 阶段;舞台;戏剧;驿站

vt. 举行;上演;筹划

展开释义

例句:

His dream is to be on this stage.

他的梦想就是登上这个舞台。

词组:

stage by stageadv. 逐步地,一步一步地;分阶段地

early stage早期,初期

by stages分阶段地

initial stage原始期

platform释义:

n. 平台;月台,站台;坛;讲台;厚底松糕鞋

例句:

The platform of this document is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这份文件的纲领主题在于新的经济发展政策。

词组:

service platform工作台;操作平台

offshore platform海上平台;近海平台

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

working platform工作平台;工专

drilling platform[工程]钻探平台

4. 海洋平台结构课程设计案例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者区别如下:

总体来说,钢结构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具节能环保、强度高、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和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等明显优势。钢筋混凝土结构耐耐火性好、保温隔热效果好。

钢结构:

钢结构是主要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

特点:1材料强度高,自身重量轻

钢材强度较高,弹性模量也高。与混凝土和木材相比,其密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相对较低,因而在同样受力条件下钢结构的构件截面小,自重轻,便于运输和安装,适于跨度大,高度高,承载重的结构。

2、钢材韧性,塑性好,材质均匀,结构可靠性高

适于承受冲击和动力荷载,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钢材内部组织结构均匀,近于各向同性匀质体。钢结构的实际工作性能比较符合计算理论。所以钢结构可靠性高。

3、钢结构制造安装机械化程度高

钢结构构件便于在工厂制造、工地拼装。工厂机械化制造钢结构构件成品精度高、生产效率高、工地拼装速度快、工期短。钢结构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结构。

4、钢结构密封性能好

由于焊接结构可以做到完全密封,可以作成气密性,水密性均很好的高压容器,大型油池,压力管道等。

5、钢结构耐热不耐火

当温度在150℃以下时,钢材性质变化很小。因而钢结构适用于热车间,但结构表面受150℃左右的热辐射时,要采用隔热板加以保护。温度在300℃ -400℃时.钢材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显著下降,温度在600℃左右时,钢材的强度趋于零。在有特殊防火需求的建筑中,钢结构必须采用耐火材料加以保护以提高耐火等级。

6、钢结构耐腐蚀性差

特别是在潮湿和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中,容易锈蚀。一般钢结构要除锈、镀锌或涂料,且要定期维护。对处于海水中的海洋平台结构,需采用“锌块阳极保护”等特殊措施予以防腐蚀。

7、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可重复利用

钢结构建筑拆除几乎不会产生建筑垃圾,钢材可以回收再利用。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 (concrete structure), 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特点:

1 和其他材料的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性好,可灌筑成为一个整体;可模性好,可灌筑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结构;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工程造价和维护费用低。

2 主要缺点是:混凝土抗拉强度低,部分地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楼板。容易出现裂缝;结构自重比钢、木结构大;室外施工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新旧混凝土不易连接,增加了补强修复的困难。混凝土结构的缺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复杂,周期较大,且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如遇损伤,则修复比较困难。混凝土的隔热、隔声性能也较差。

5. 海洋平台与结构工程

土木工程按一级学科招生,报考专业只能填写为土木工程。意思是:“0814土木工程”学科,包括以下专业:

081401岩土工程081402结构工程081403市政工程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不管考生报哪个专业,统一规定报“0814土木工程”,复试时再分专业。土木工程(英文:Civil Engineering)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6. 海洋平台设计原理

terrace释义:

n. 平台;梯田;阳台

vt. 使成梯田,使成阶地;使有平台屋顶

展开释义

例句:

My room has a big terrace.

我的房间有一个大阳台。

词组:

roof terrace屋顶平台

garden terrace花园露台,庭园露台

platform释义:

n. 平台;月台,站台;坛;讲台;厚底松糕鞋

例句:

The platform of this document is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这份文件的纲领主题在于新的经济发展政策。

词组:

service platform工作台;操作平台

offshore platform海上平台;近海平台

open platform开放平台

working platform工作平台;工专

drilling platform[工程]钻探平台

7. 海洋平台结构课程设计方案

国家海洋平台是归属什么企业,应该是海洋局的

8. 海洋课程之设计与思考

是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的,江苏海洋大学,简称江苏海大,坐落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高校、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高校、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理事高校、全国涉海高校海洋课程联盟成员高校、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成员高校、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渔业协会海洋牧场分会副会长单位。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有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科学、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专业。

9. 海洋工程结构设计

海底地形指海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的表面形态。海底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陆地。

海洋底部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辽阔的深海平原。世界大洋的大体结构通常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单位。

10. 海洋平台结构与强度

不是央企,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地址位于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沧海路1001号,于2007年10月15日在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3000万人民币,公司主要经营FPSO船体及上部模块、海洋工程船舶、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TLP平台、钻机模块、船舶上层建筑、特种分段的加工制作,海洋平台的修理,钢结构件的设计制造修理,船舶相关材料、设备的销售,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

11. 海洋教学设计

在21世纪人们面对着生机盎然的信息时代,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理应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师生关系多向互动,生成动态的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然而,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因素,教师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应对。

一、在新型课堂教学下动态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创新能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①教师应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具体的教学任务,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然后灵活机动的执行,以期用合理的投入(即师生时间、精力和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可能的效果,这个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促进他们的素质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课堂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人”这一要素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教育者,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动态的课堂。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他们的价值取向。因为,教师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并掌握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一) 动态课堂的定义

“动态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运动的规律,创设动态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联想,展开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从而沟通横纵向的新旧知识。②

“动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即时生成的资源,面对一个“活”起来的课堂,怎样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呢?它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组织的意识与能力,是运用和提升教育智慧的体现,对于学生所呈现资源的可能性我们无法一一估计,也没有一定的解决“确定”情况的方法可套用,但我想,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努力的倾听、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生成的学生资源,方可推进教学和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③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维碰撞、合作探讨,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成价值。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④它强烈要求教师确立“动态生成”的“课堂哲学”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形成课程的生成能力。

在课堂中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注重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开发利用,机智地把“生成之球”抛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新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一石三鸟。

(二)动态课堂的特点

1.互动的交往,平等对话。

互动生成、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这就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从课堂的统治者、权威者逐步下放到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意味着教师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2.课堂的生成,基于精心预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⑤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生的发展,最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构建互动生成课堂机制,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精心预设教案。

3、创生的价值,源开恰当引导

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与设计,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进行创造性地处理。要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二、在新型课堂教学下为什么要改变教师角色?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要冲击和变革旧观念、旧模式。而新课程改革所要冲击和变革的正是我们教师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本书、一支笔、一讲到底”的“填鸭”模式。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要走进新课程,就必须作出积极应对,调整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要自学更新教育观念,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入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育,推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转换自己的角色呢?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课程理念,一个是课程操作。

(一)教师在课程理念层面的角色转换

教育理念是无形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因此,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新课程观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以前,教师是课程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者和权威者。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或记。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努力,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教师在课程操作层面的角色转换

过去,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地传授大纲中明确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忠实于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新课程改革用新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将教学过程动态化,将各种力量整合,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使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还应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合作,依靠群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三、在新型课堂教学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

(一)根据动态课堂的主体要求,灵活变换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和学生平等对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成为课堂生成的“助产士”,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的思想上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和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好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用一句话来说,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变得工具化,机械化,这对孩子们的灵魂的塑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面喻。”⑥

2.教师要成为课常智慧的“引路人”,促使课堂更具魅力

面以生成,教学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背会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他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龙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成性课堂的新境界。

3.教师要做课堂智慧的创造者,机智地对待动态课堂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的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1)要具备捕捉有效信息,整合生成资源的课堂决策智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此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教师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红”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妇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势必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对教材难点的突破,既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他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调整了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作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2)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

新课标实施以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与对文本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这对矛盾困扰着每个教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若只停留在识字通句的层面上,则只能是高耗低效。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他们大多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引导?江苏溧阳张新华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给我们很大启示:开始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但张老师巧借“巧妙”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了与文本的再对话,他们抠词析句,搜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认识了世界,发展了思维,获得了审美体验,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根据动态课堂的主体误区,灵活控制课堂局面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其实,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象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县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学失于“课堂生成”。

1.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编,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例如,下面一些生成于语文课堂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就相当典型:《丰碑》——“我觉得军需处长做得不妥当,因为军需处长的价值肯定比普通士兵高得多!”《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类似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内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否则,语文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危险。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2.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

过分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领悟,效果肯定不尽如意,甚至导致“诚信原则”的缺失。课堂流行的用语是:“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么读应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加之引导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学生因能力所限,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教师要不要干预?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生成。当然,课堂的“虚化”还表现在评价“虚化”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虚化”,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准则”,使学生丧失判断能力。过多的表扬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价值观畸变。

3.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

当前的语文课堂盛行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或仓促回答,教师或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有效的课堂生成。

与“满堂问”相应的语文课堂形式——演讲、小品表演、辩论大会……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有丰硕的收获。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至于有效的课堂生成目标达成,更可想而知。

4.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此外,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处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普遍缺乏作为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不能被学生牵着跑。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在21世纪人们面对着生机盎然的信息时代,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理应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师生关系多向互动,生成动态的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然而,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因素,教师也必然会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应对。

一、在新型课堂教学下动态课堂的概念与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创新能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①教师应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具体的教学任务,从师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然后灵活机动的执行,以期用合理的投入(即师生时间、精力和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可能的效果,这个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促进他们的素质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课堂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人”这一要素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教育者,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动态的课堂。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他们的价值取向。因为,教师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并掌握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一) 动态课堂的定义

“动态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运动的规律,创设动态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产生联想,展开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从而沟通横纵向的新旧知识。②

“动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即时生成的资源,面对一个“活”起来的课堂,怎样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呢?它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组织的意识与能力,是运用和提升教育智慧的体现,对于学生所呈现资源的可能性我们无法一一估计,也没有一定的解决“确定”情况的方法可套用,但我想,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努力的倾听、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生成的学生资源,方可推进教学和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③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心灵对接,意见交换,思维碰撞、合作探讨,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成价值。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④它强烈要求教师确立“动态生成”的“课堂哲学”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形成课程的生成能力。

在课堂中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注重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开发利用,机智地把“生成之球”抛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新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一石三鸟。

(二)动态课堂的特点

1.互动的交往,平等对话。

互动生成、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这就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从课堂的统治者、权威者逐步下放到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意味着教师个性的自我完善——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2.课堂的生成,基于精心预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⑤提出“为学习而设计教”,“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生的发展,最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构建互动生成课堂机制,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精心预设教案。

3、创生的价值,源开恰当引导

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课程目标作精细分解与设计,并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达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进行创造性地处理。要为学生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二、在新型课堂教学下为什么要改变教师角色?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要冲击和变革旧观念、旧模式。而新课程改革所要冲击和变革的正是我们教师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本书、一支笔、一讲到底”的“填鸭”模式。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要走进新课程,就必须作出积极应对,调整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要自学更新教育观念,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入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育,推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怎样转换自己的角色呢?归结起来,就是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课程理念,一个是课程操作。

(一)教师在课程理念层面的角色转换

教育理念是无形的,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改变教育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向。因此,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新课程观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以前,教师是课程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者和权威者。在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或记。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努力,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教师在课程操作层面的角色转换

过去,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地传授大纲中明确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忠实于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新课程改革用新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将教学过程动态化,将各种力量整合,使之科学化、合理化。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使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还应猎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合作,依靠群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三、在新型课堂教学下教师角色如何转变?

(一)根据动态课堂的主体要求,灵活变换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和学生平等对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认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成为课堂生成的“助产士”,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

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的思想上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和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轨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做精妙、简要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可用性资源。但教师如果对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不给予及时引导点化,好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误导“用一句话来说,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变得工具化,机械化,这对孩子们的灵魂的塑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面喻。”⑥

2.教师要成为课常智慧的“引路人”,促使课堂更具魅力

面以生成,教学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背会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他马上意识到按预设的教案上将无趣又无效。于是他做出抉择,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到花园观察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最后,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当然,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智慧的引申,促使课堂生成更有活力。这一点对课文的处理上显得龙其重要。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进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课程观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通过教师智慧地引申,可以架设起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成性课堂的新境界。

3.教师要做课堂智慧的创造者,机智地对待动态课堂

语文课堂的生成是复杂的、动态多变的,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创造性教学智慧。教师必须理智地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的策略,把即时生成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1)要具备捕捉有效信息,整合生成资源的课堂决策智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此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教师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红”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妇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势必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对教材难点的突破,既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他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调整了教学预案,把“为什么说万里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作为课堂的主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2)要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

新课标实施以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与对文本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这对矛盾困扰着每个教师。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若只停留在识字通句的层面上,则只能是高耗低效。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他们大多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引导?江苏溧阳张新华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给我们很大启示:开始学生的阅读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但张老师巧借“巧妙”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进行了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了与文本的再对话,他们抠词析句,搜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认识了世界,发展了思维,获得了审美体验,真正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根据动态课堂的主体误区,灵活控制课堂局面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课堂景观,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境界。然而,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为生成而活动”,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困惑,继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其实,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象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课堂里除了教师没有一个大人,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县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学失于“课堂生成”。

1.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如教师丰富,生活体验不如教师深刻,文本解读多元化,对他们来说是勉为其难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编,更有甚者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例如,下面一些生成于语文课堂的,学生对文本主人公的解读与评价就相当典型:《丰碑》——“我觉得军需处长做得不妥当,因为军需处长的价值肯定比普通士兵高得多!”《狐狸和乌鸦》——“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虎门销烟》——“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类似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内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语文教师有灵心慧眼,帮助学生在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之间找到支点。否则,语文教育将在失重与倒错中制造危险。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在于培养人文情怀,涵孕精神意蕴,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更要提升学生;要立足课堂,更要超越课堂;要释放生命,更要点化生命。

2.克服过分追求“花样翻新”导致课堂教学虚化的倾向

过分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领悟,效果肯定不尽如意,甚至导致“诚信原则”的缺失。课堂流行的用语是:“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么读应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由于不得精髓,机械求“新”,加之引导不够,不和谐的现象接踵而至:不少学生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学生因能力所限,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教师要不要干预?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学生的讨论流于表面的形式,不利于课堂生成。当然,课堂的“虚化”还表现在评价“虚化”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虚化”,只说“答得好”、“答得不错”,没有实质性的评价,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准则”,使学生丧失判断能力。过多的表扬使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助长学生爱听好话的心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实事求是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价值观畸变。

3.克服“满堂问”追求空洞热闹的倾向

当前的语文课堂盛行一种“满堂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或仓促回答,教师或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制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仍然不利于有效的课堂生成。

与“满堂问”相应的语文课堂形式——演讲、小品表演、辩论大会……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有丰硕的收获。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至于有效的课堂生成目标达成,更可想而知。

4.做一个耐心、宽容的“课堂麦田”守望者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特别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此外,面对动态生成的不可控制的课堂问题,教师普遍有一处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因而,教师更愿意将课堂生成控制在自己设定的范围之内,普遍缺乏作为一个“麦田守望者”应有的耐心和宽容大度。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即时资源,在被学生问住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学生再细读课文,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理想的课堂生成正需要“问住了”或者“答错了”这样的效果。因为学生答错了,往往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契机,而教师被学生“问住了”,往往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只要教师把自己也看成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就不怕被学生问住,因为对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不能被学生牵着跑。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选择重点进行引导。尤其是当预设与生成出现矛盾时,教师应着眼于“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去解决。动态的课堂生成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语文素养,练好教学内功,以适应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要求,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只要我们相信学生,相信在他们的心里,潜藏着人性的光辉;只要我们多一些褒扬,少一些否定,多些唤醒,少一些压抑;只要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