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物流网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电气自动 > 泉州新造渔船(泉州新造渔船事故)
泉州新造渔船(泉州新造渔船事故)
来源:www.shuishangwuliu.com    时间:2022-12-13 19:15    点击:271   编辑:admin

1. 泉州新造渔船事故

根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实施2022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泉州市海域捕捞渔船休渔作业的时间为5月1日12时至8月16日12时。

伏休期间,所有休渔渔船须严格执行船籍港所在海域休渔时间,并回渔船船籍港所在地休渔,不得擅自离港或改变停泊地点。严禁跨省休渔,确需省内跨县、跨设区市区域修船的,必须经船籍港和停泊港所在地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业执法机构确认同意,报设区市、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停泊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为防御台风异地避风的渔船,在防台风应急响应解除后,应及时回船籍港休渔。

对于严格在5月1日至8月16日执行休渔规定的,可申领海洋伏季休渔补贴;未参与自愿休渔的钓具渔船,应当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严格规范管理;违反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渔船,还将按有关规定相应扣减渔业资源养护补贴。

2. 泉州船厂最新消息

泉州市2010年GDP首次跨越2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276亿元,增长15.7%,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2010年,泉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下10年最佳。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5.06亿元,增长22.8%。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过去一年,泉州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完成产值2160亿元,现价增长30.6%。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达446亿元,泉州人首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制造出轮船、汽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2%和1.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程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使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近五分之四。

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36元和7240元。全市有11.24万人享受了城乡低保,30万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把握机遇,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所辖县(市)全部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5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民营经济独领风骚,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万家,个体工业户7.5万家,商业户近25万家;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

开放型经济生机勃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388家,外商实际到资202.7亿美元.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72家,实际到资17.06亿美元。2009年,外贸出口总值达58.9亿美元,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居第29位。

集群经济支撑带动,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成就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能源九大基地之一。

品牌经济再造实力,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枚、中国驰名商标51件、国家免检产品139项,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跻身全国50强,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57.5%,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构成。

创新创业转变提升,我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出“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六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形成 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3~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第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1.6%、17.1%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6∶32.8∶28.6调整为2009年的3.9∶59.9∶36.2;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万元GDP能耗0.90吨标准煤下降11.5%。

政通人和民生宽裕。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3元、856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和荣誉。

科学发展风光无限。泉州市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现代化泉州建设的总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实施“一环(环泉州湾核心地区)引领、两湾(泉州湾地区<不含一环>、湄洲湾南岸地区)联动、三轴(以沿海交通干线、长泉铁路、泉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拓展、多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支撑”的产业布局战略,全力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力争在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

3. 福建渔船事故最新消息

从北到南,依次是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这些市辖区内的各县市都有渔船打渔的。

4. 泉州 沉船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泉州)子城环植刺桐,故曰刺桐城。”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地理8》:“五代时,留从效重加版筑,绕植刺桐。” 刺桐,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有皮刺。原产热带亚洲。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由商人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泉州故称刺桐城。蕃商因称泉州港为刺桐港,泉州出产的的丝绸、陶瓷为刺桐绸、刺桐缎、刺桐陶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2年初从泉州启航离开中国。归后在其《马可·波罗行记》中,亦以刺桐称泉州。  但“刺桐港”具体指古泉州湾的四大支港的哪一个港口,史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一、后渚港说  自1974年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后,“后渚港即刺桐港”即成定论。  《新元史·世祖本记》:“至元十七年(1280),大军从刺桐港出发,东征日本,翌年无功而还。十九年(1282),击缅甸。二十一年(1264),使脱欢击占城安南。”“至元廿九年(1292),大军会泉州,自后渚起行。”以上军事行动均从刺桐港(后渚港)出发。  二、南关港说  有人否定“后渚港说”,认为“刺桐港”是“南关港”。  从中世纪到过泉州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以及《光明之城》的雅各等人对“刺桐港”地理环境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看到的是具体的、刺桐城“沿岸的一个港口”,即不是“三湾十二港”,也不是从港口看不到城市的后渚港。  从泉州湾宋代古船的返航时间、沉没原因、沉没地点、沉船上出土的香料货物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出推论,这艘宋船是在南宋末(1276)秋冬时蒲寿庚尚未举城投元前出海,1277年夏该船返航时泉州已变成元朝天下,此时正遇张士杰率宋军攻打泉州城,该船进不了泉州港,船员们弃船而逃,货物遭抢,船被破坏沉没。后渚港并非该船的目的地,充其量当时后渚只是候潮停泊的外港而已。  以前学者一直以元史关于元军曾集结后渚出海远征的记载作为“后渚港就是刺桐港”的证据。分析认为,元军出兵征服爪哇时,刺桐港已是世界大港,风樯林立的南关港和人烟稠密的城南一带不可能容纳下元军千艘战船、两万兵马和一年粮草、辎重,因此元军只能选择后渚作为临时军港和营地。因此,元史的记载并不能证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  分析历代泉州市舶司遗址与刺桐港的关系时得出结论,“南关港”才是欧洲游历家所看到的刺桐港。16世纪西班牙公使团奥斯定会士的记述:“这是个普通城市,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河流,可能有7万户人家,交通贸易繁盛,供应各种各样的东西。由于海只离这城市两里格,船舶顺流可入大海,有一个桥架在河上面……靠近桥有一千多条船停在河里,那么多的船只和三樯帆船充满整条河流”。认为,奥斯定会士描述明代泉州城“这一个港口”,为确认刺桐港的位置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诠释:“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河流”是晋江;“架在河上面”的桥就是顺济桥;“靠近桥有一千多条船停在河里”——这就是南关港即刺桐港的位置。  三、南关港向后渚港转移说  由于海上贸易的繁荣,港口的空间结构始自南宋后期即重新调整,港道稍嫌狭窄的南关港、石井港元代被泉州湾上开阔的后渚港所取代。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廷实施海上兵力大集结,同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成宗大德三年(1297)遣使忽鲁谟厮,顺帝至正二年(1342)罗马教廷来使,至正六年(1346)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来华,都经由后渚港出入。他们赞美:“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译,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51页)。据伊本·白图泰目击:所谓艟克挂3至10扇帆,载海员600人,战士400人,尾随柴水船3艘,刺桐港则是它的产地之一。

5. 泉州新造渔船事故处理

渔船大量出海是因为开渔啦,8月16日12时历经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福建大部分海域迎来正式开渔。当天,全省共10457艘渔船一同奔赴大海,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地渔港再次迎来热闹的景象,各地的渔民们摩拳擦掌,准备开启一场寻鲜之旅。

当天上午,福州(连江)开渔节在苔菉镇中心渔港举行。本次开渔节主题为“山海畅响 渔开未来”,现场举办了巡境祈福、开渔仪式、开渔市集等活动,祝福渔民出海平安顺利。

6. 最新泉州船厂修船投产

这座码头巧妙地利用天然礁石修建而成,8世纪初就开始使用,创建者是泉州海商林銮。他继承祖上航海通商的家业,在泉州湾、围头湾沿海各地创建多处航运码头、造船厂,开通了从泉州通往渤泥(加里曼丹岛北部及文莱一带)的航线,直接到香料产地采购,获得巨额利润,从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航运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码头的斜坡上有拴缆孔,便于停靠船舶、装卸货物,旁边还有为连接两块礁石,用条石砌筑的小型栈桥。